
(1).佛教沙彌的十種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魏書·釋老志》:“其為沙門者,初修十誡,曰沙彌。”參閱《釋氏要覽·戒法》。
(2). 希臘 語DékaLógoi意譯。猶太教和*********的基本誡命。傳為上帝在 西奈山 上授予 摩西 ,共十條:除 耶和華 外不可信别的神;不可造偶像,拜偶像;不可妄稱 耶和華 的名;當守安息日為聖日;當孝敬父母;不可殺6*人;不可奸6*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貪戀他人的財物。各教派在條文的具體寫法上稍異。參閱《聖經·出埃及記》。
(3).摩尼教戒律之一。即:不拜偶像;不謊語;不貪;不殺;不淫;不盜;不詐僞或行邪道巫術;不二心;不惰;每日進行四次祈禱,實行齋戒和忏悔。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十誡漢語 快速查詢。
“十誡”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核心道德準則,源于《聖經·出埃及記》,由上帝通過摩西在西奈山頒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十誡(又稱“十條誡命”)首次記載于《聖經·出埃及記》第20章,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基石。猶太教和基督教将其視為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則,天主教和東正教在表述上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一緻。
十誡奠定了西方社會倫理基礎,前四誡規範人與神的關系,後六誡規範人際交往。它不僅是宗教教義,也被視為早期法律雛形,對現代法律體系(如禁止殺人、偷盜等)有深遠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教派的表述差異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聖經》原文或宗教研究文獻。
《十誡》是指《聖經》中的《出埃及記》第二十章所記載的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道德法規。它總結了上帝對人類的道德要求,是指導人們行善、遵守倫理原則的準則。
詞語《十誡》的部首是“十”字的“十”部,它的筆畫為2畫。
《十誡》的來源于《聖經》《出埃及記》第二十章,是上帝通過摩西向以色列人傳達的法律。這個法律是上帝與人類建立約束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十誡》的繁體字為「十誡」。
古時候寫《十誡》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守好《十誡》是每個信徒的責任。
2. 《十誡》是人類道德行為的基石。
十訪、十全十美、十字路口、十字繡、十字軍。
戒律、道德規範、倫理準則。
放縱、違法、道德敗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