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儒林外史》第八回:“隻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 阿蓋 在 梁王 與 段功 談話之間,久已不勝其羞澀,經此一問,滿臉漲得通紅,一納頭向寺門跑去。”
“納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納頭”由“納”(接受、服從)和“頭”(頭部)組成,字面意為“低頭”,常引申為向他人表示敬意或服從的動作,如鞠躬、行禮等。
動作描述
指低頭或俯首的動作,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儒林外史》中“納頭便拜”描述行禮跪拜的動作;郭沫若的《孔雀膽》中“一納頭向寺門跑去”則強調低頭疾行的狀态。
引申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也用于表達專注或臣服。例如:“在我王霸之氣下,你堂弟對我納頭就拜”,此處隱喻心悅誠服。
與“一納頭”的區别
“一納頭”是另一成語,意為“一意埋頭”,強調專心緻志(如“一納頭杜門不出”),與單純表示低頭的“納頭”不同。
“納頭”的核心意義是通過低頭動作表達尊敬或服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需注意其與“一納頭”的差異,後者更側重專注狀态。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儒林外史》《金安壽》等文獻。
《納頭》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低頭行禮。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纟字旁),右邊是"主"(旦字底)。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行禮時通常會低下頭,這樣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所以"納頭"就表示低頭行禮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納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納頭"這個詞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是"納頭",其中的"納"字的上面有一個額外的橫線。這種寫法也被認為是正确的,但現代最常見的寫法是簡化後的"納頭"。
以下是一些使用"納頭"這個詞的例句:
一些與"納頭"相關的組詞有:
"納頭"的近義詞可以是"鞠躬"、"點頭"等,因為它們也都表示低頭行禮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是"仰頭",因為它表示擡頭,與低頭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