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操行;品行。《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将脩志意,正身行。” 漢 賈誼 《新書·輔佐》:“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
(2).親自執行。《史記·李斯列傳》:“昔者 司城子罕 相 宋 ,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朞年遂劫其君。”
(3).隻身行走。 宋 蘇轼 《龜山》詩:“身行萬裡半天下,僧卧一菴初白頭。”《封神演義》第五二回:“ 聞太師 曰:‘吾非不能遁回 朝歌 見天子,再整大兵,以圖恢復。隻人馬累贅,豈可捨此身行?’” 清 翁方綱 《歐陽文忠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身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來源于古籍和傳統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語境中,“身行”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讨論,較少出現在日常口語。其核心仍圍繞“行為與品德”展開,如強調“身行合一”的修養觀。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不同語境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身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個人的動作、舉止和姿态。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外表形象以及其所表現出的行為特征。
身行的部首是身,身由"自"和"彡"組成;行的部首是行,行由"彳"組成。因此,身行的總部首是身。
身行的總筆畫數是13筆,其中身部部首自的筆畫數為7筆,彡的筆畫數為3筆;行部部首彳的筆畫數為3筆。
身行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被列為身部的420個字之一。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躉」。
在古時候,身行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古體字「身行」的形狀更加簡潔,不同于現代漢字的造形規範。古體字中身的形狀更像一個彎曲的人軀幹,行則像兩條曲線一樣。
1. 他的身行挺拔,舉手投足間透露出自信和優雅。
2. 這位演員的身行非常靈動,給人一種優美的感覺。
身行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身段(形象、姿态)、身材(體格、身形)、行為(動作、舉止)等。
身行的近義詞可以是舉止、姿态、動作;反義詞可以是僵硬、不動、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