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舞的意思、兵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舞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的一種舞蹈,舞者手執幹戚等兵器。《周禮·地官·鼓人》:“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 鄭玄 注:“兵,謂幹戚也;帗,列五采繒為之,有秉。皆舞者所執。”《周禮·地官·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舞是中國古代禮儀舞蹈的重要類型之一,特指周代祭祀山川時表演的持械舞蹈。根據《周禮·春官》記載,兵舞被列為"六小舞"範疇,舞者執幹(盾牌)、戚(斧钺)等兵器,通過剛勁有力的動作組合,既展現軍事威儀,又表達對自然山川的敬畏。

從功能屬性分析,兵舞具有雙重文化内涵:其一作為國家祭祀儀典的組成部分,《禮記·月令》載其用于"大雩祭"祈雨儀式,通過兵器擊打模拟雷聲以溝通天地;其二承載軍事訓練價值,《中國舞蹈通史·先秦卷》指出,這種程式化操演實質是早期軍事操練的藝術化呈現,在培養士兵協調性的同時強化集體紀律意識。

在形制特征方面,漢代鄭玄注《周禮》詳述其"八佾六十四人"的規格,采用方陣進退、器械交擊的基本範式。考古發現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上,可見持戟武士的舞蹈化陣型,為兵舞的形态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這種融合武技與韻律的表演形式,對後世戲曲武打程式及民間武術表演皆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兵舞”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1. 古代祭祀舞蹈(主要來源:)
    指周代禮儀中的一種祭祀舞蹈,舞者手持幹(盾牌)、戚(斧)等兵器,用于祭祀山川之神。《周禮·地官》記載,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說明其與古代禮樂制度緊密相關,具有祈福、敬神的儀式功能。

  2. 成語比喻義(主要來源:)
    後引申為形容戰争激烈、兵器紛飛的場景,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在垓下之戰時令士兵“穿甲胄而舞”,以壯聲勢。此用法将戰場厮殺比作舞蹈,突顯動态與激烈感,多用于文學描述。

使用場景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周禮·地官·舞師》或《史記·項羽本紀》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罷斷暴逆豹舄悲惵便所貶議鼈欬財決長戈長袖察言觀色城堡赤頰床頭人大印動詞緞匹庫督行方攘飜翥豐昌鳳凰柱逢晤公侯萬代公教人員公器鈎曲浩穰鶴子梅妻紅衣大炮謊漢溷溷腳鈎津徑老父冷情六箸流走煤窰憑風牽心怯場青天侵濫寝齋權知人荒馬亂乳媪腮巴子散粜三憂山英適間松花綠算作壇坎天算痛心疾首透心涼仙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