缾罍的意思、缾罍的詳細解釋
缾罍的解釋
泛指酒器。《舊唐書·陽惠元傳》:“既發,有司供餼於道路,他軍無孑遺,唯 惠元 一軍缾罍不發。上稱嘆久之,降璽書慰勞。”
詞語分解
- 缾的解釋 缾 í 同“瓶”。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 罍的解釋 罍 é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盥洗用的器皿。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缾罍釋義
缾罍(拼音:píng léi)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缾”與“罍”兩個單字組成,均指古代盛酒或水的容器,但形制與用途略有差異:
-
缾(瓶)
- 本義:口小腹大的陶制或青銅盛器,用于汲水、盛酒漿。《說文解字·缶部》:“缾,甕也。從缶,并聲。”
- 文獻例證:
- 《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鄭玄箋:“缾小而盡,罍大而盈,言為罍恥者,刺王不使富分貧、衆恤寡。”
- 《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三曰盎齊。”鄭玄注:“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缾盛之。”
-
罍
- 本義:大型青銅或陶制酒器,形似壺而廣肩深腹,有蓋,飾以雷紋。《說文解字·木部》:“罍,酒尊。刻木作雲雷象。”
- 功能:
- 祭祀或宴飲時盛酒,《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毛傳:“人君黃金罍。”
- 象征尊卑秩序,《儀禮·少牢饋食禮》:“司空設罍水于洗東。”鄭玄注:“罍尊卑共之,不以多為異。”
-
缾罍合用
- 引申義:
- 泛指酒器,喻指物質匮乏或家國責任。《詩經·小雅·蓼莪》以“缾罍”對比,諷喻統治者未能均平財富。
- 後世詩詞中多作酒器代稱,如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口吟歸去來,頭戴漉酒巾。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雲。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日暮醉酒歸,缾罍半已傾。”
總結
“缾罍”作為古代容器,兼具實用與禮制功能:
- 缾:小型盛器,側重日常使用;
- 罍:大型禮器,象征身份與儀式;
- 合用:承載文化隱喻,如《詩經》中“缾罍之恥”成為經典政治譬喻,強調資源分配的責任倫理。
參考文獻來源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缾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
缾(píng)
即“瓶”的異體字,本義為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用于汲水或盛酒。《說文解字》注:“缾,甕也,從缶并聲。”
-
罍(léi)
古代大型盛酒器,青銅或陶制,形似壺而廣肩,腹部飾有環耳。《詩經》毛傳:“罍,酒樽也。”多見于商周禮器,容量大于缾。
二、合詞含義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原指小瓶(缾)空竭時,大罍(罍)應感到未能盡責供養的羞恥。漢代鄭玄箋注:“缾小而盡,罍大而盈,言為罍恥者,刺王不使富分貧、衆恤寡。”
三、引申比喻
後演變為典故,比喻兩種關聯事物間的責任關系:
- 階層義務:上位者(罍)對下位者(缾)負有供給責任
- 倫理象征:如子女贍養父母(若父母貧如空缾,則子女當自責如罍)
- 文學意象:常見于哀歎民生困苦的詩文,如杜甫“缾罍兼相恥,江海讵能容”
需注意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中。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喻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傍支報請筆劄殘生唱呻成式刺薊挫西大汾黨綱道班達窮二郎作相二十四旗翻更販商婦使孤館古質航郵皓齒朱脣和雨懷安頀夏夾攻忌嫉計狡機師居然鋸欘開陽快硬水泥淩競緑箨敏贍摩揣尼犍排號胖頭魚七慌八亂青缗秦隸稔禍襦裙賞銀沙箸伸舒試辦石镞私回松煙攤雞子阗咽天邑跳鬼旺茂晚日吳興校兵惜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