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酒器。《舊唐書·陽惠元傳》:“既發,有司供餼於道路,他軍無孑遺,唯 惠元 一軍缾罍不發。上稱嘆久之,降璽書慰勞。”
“缾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缾(píng)
即“瓶”的異體字,本義為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用于汲水或盛酒。《說文解字》注:“缾,甕也,從缶并聲。”
罍(léi)
古代大型盛酒器,青銅或陶制,形似壺而廣肩,腹部飾有環耳。《詩經》毛傳:“罍,酒樽也。”多見于商周禮器,容量大于缾。
二、合詞含義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原指小瓶(缾)空竭時,大罍(罍)應感到未能盡責供養的羞恥。漢代鄭玄箋注:“缾小而盡,罍大而盈,言為罍恥者,刺王不使富分貧、衆恤寡。”
三、引申比喻 後演變為典故,比喻兩種關聯事物間的責任關系:
需注意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中。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喻義。
《缾罍》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陶瓷或陶土制成的罍和缾。這些容器通常被用來盛放液體,比如酒水等。
《缾罍》的拆分部首是缶(fǒu)和網(wǎng),其中缶部表示陶瓷器皿。它由15個筆畫組成,缶部占據5個筆畫,而罍部則占據10個筆畫。
《缾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持續沿用至今。在繁體字中,缾寫作甁,罍寫作罍。
在古代漢字中,缾寫作缾缻,罍寫作羸颣。這些字形在長時間的書寫和傳承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式。
1. 他們将美酒倒入缾中,慶祝豐收的到來。
2. 這個古老的陶瓷罍已經保存了數百年。
缾具、缾瓶、缾罍香案、陶罍
缶瓶、陶瓷罍
蓋世、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