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hing but] 除去;除掉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
見“ 除卻 ”。
亦作“ 除卻 ”。除去。表示所說的不算在内。 唐 曹唐 《哭陷邊許兵馬使》詩:“除卻陰符與兵法,更無一物在儀牀。”《老殘遊記》第五回:“ 老董 説道:‘那有什麼法子呢?民家被官家害了,除卻忍受,更有什麼法子。’”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她之所謂‘長毛’者,不但 洪秀全 軍,似乎連後來一切土匪強盜都在内,但除卻革命黨,因為那時還沒有。”
"除卻"是現代漢語書面語中常用的動詞性短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個語義層次:
一、核心詞義解析 表示排除、除去某事物,強調将特定對象從整體範疇中剝離。該詞具有明确的選擇性排除特征,常與後續的補充說明構成邏輯對應關系。例如:"除卻基本開支,本月結餘不足千元"中,通過"除卻"劃定了排除範圍。
二、語法功能特征 作為及物動詞使用時,必須帶名詞性賓語,且多用于複句的前分句,形成"除卻A,B…"的句式結構(《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其否定形式"未除卻"在古今語料中均呈現低頻使用特點。
三、曆時語義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除卻"的曆時發展呈現三個階段:唐代始見于詩文,表具體事物的去除;宋代發展出抽象排除義;明清時期固化出現代用法。這一演變軌迹在白居易《長恨歌》"除卻巫山不是雲"等經典用例中得到印證。
“除卻”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元稹、曹唐的詩作,後延續至近代白話文(如魯迅作品),詞義基本未變。
愛博而情不專安輯抱癖暴世便媚不住側殺超群出角單韻母頂瓜斷港遏勃飛龍乘雲費思分殊伏天兒鲋魚崗卡稾人骨灰盒規措漢武台寒淤涸澤闳覽賤地腳梯錦布磕頭的揆情度理轥踐琳琅滿目鸾降内蒙紐捏樸樕潑火雨敲比谯門敲碁旗旒輕粉認做殺胡林上牋省字號使幕衰靡縮語台照貪賴通祀銅駝晚些惋咽未了緣握齱險危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