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伎的意思、繩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伎的解釋

亦作“ 繩技 ”。亦作“ 繩妓 ”。1.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新唐書·回鹘傳下·黠戛斯》:“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繩妓》:“ 玄宗 開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禦樓設繩妓。妓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鹿盧以繫之,鹿盧内數丈立柱以起,繩之直如絃,然後妓女以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之間,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之,從容俯仰者……曾無蹉跌,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

(2).指繩技藝人。《明史·流賊傳·李自成》:“會繩伎 紅娘子 反,擄 信 ,強委身焉。”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難女》:“昔聞 獻縣 來一繩技,有姿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伎是中國古代雜技藝術的重要分支,指表演者在懸空的繩索上進行平衡、行走、跳躍及技巧動作的表演形式。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發展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兼具娛樂性與技藝性,反映了古代雜技藝術的高超水平。

一、基本釋義與藝術形式

繩伎又稱“繩技”“走索”,表演者需在架設于高處的繩索或鋼絲上完成行走、騰躍、倒立等動作,常輔以舞蹈或器械(如竹竿、扇子)增強觀賞性。漢代文獻已記載“走索”表演,唐代歸入“百戲”,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描繪了藝人“乘索”騰空的場景,體現其驚險性與藝術美感。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地位

  1. 漢晉起源:東漢張衡《西京賦》記載“走索上而相逢”,說明當時已出現雙人繩上對行的技藝;《晉書·樂志》将“高絙”列為宮廷散樂項目。
  2. 唐宋鼎盛:唐代宮廷設“繩妓”表演,《封氏聞見記》描述“妓女以繩蹑足,往來倏忽”;宋代民間勾欄瓦舍中,繩伎成為常演項目,技藝日趨複雜。
  3. 元明清延續: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将“踏索”列入“百戲”條目;清代《清稗類鈔》仍見“走索女郎”的民間演出記錄。

三、社會意義與現代傳承

繩伎在古代兼具娛樂大衆與彰顯國力的雙重功能。唐代宮廷以“繩妓”款待外使,展現文化繁榮;而民間藝人則以此為生計,社會地位微妙。現代雜技藝術中,走鋼絲、高空繩索等表演形式繼承繩伎傳統,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如吳橋雜技等團體仍傳承相關技藝。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繩伎”的釋義。
  2. 《中國雜技史》(文化藝術出版社)第三章“百戲的鼎盛”。
  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雜技藝術發展脈絡。
  4. 《東京夢華錄注》(中華書局)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節注。
  5. 《封氏聞見記校注》(中華書局)卷六“繩妓”條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繩伎”是中國古代傳統雜技藝術的一種,主要包含以下層面的解釋:

一、基本定義

“繩伎”又稱“繩技”或“繩妓”,是雜技表演形式之一,俗稱走索。表演者需在懸空的繩索上完成行走、跳躍、平衡等高難度動作。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由草原牧人的套馬技術與民間跳繩遊戲結合演變而來。
  2. 文獻記載:
    • 唐代《新唐書》提到黠戛斯部族的“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 唐玄宗時期,宮廷曾設繩妓表演,表演者“往來倏忽,望之如仙”。

三、表演形式


四、延伸含義

“繩伎”亦可指代從事此技藝的藝人。例如《明史》記載,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曾與繩伎紅娘子有交集。


五、注意區分

需與“繩妓”(指被束縛的宮廷妓女)區分,後者屬詞義演變中的特殊用法,與雜技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封氏聞見記》《明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鹢迸發弁裳閉音節采鳳隨鴉側調晨餐尺闆鬥食春寒料峭出糗蔥青高鬟狗生角寡君鼓勸黑窄淮白環佩積絫籍禮疾瘼經邦緯國襟江帶湖妓衣絶亢鈞席看風使舵空林口強寬慈寬舒悃曲朗晏斂弛陵突路裡彩爐峤摸瞎魚男家腦殻拈花弄月龐鴻瓊扉人風少共國際哂存射雀瘦精精壽木率性樹欲靜而風不停嗣世苔茵微誠先登顯晶顯正下坡路霞外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