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書大傳》卷三:“駡女毋歎,唾女毋乾。”《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 代州 ,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師德 曰:‘未也。絜之,是違其怒,正使自乾耳。’”後以“唾面自乾”形容逆來順受,受辱而不計較、反抗。《鏡花緣》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講能夠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婁師德 了:他告訴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由這情形,推而廣之以至于文壇,真令人有不如逆來順受,唾面自幹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歸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論》:“其在於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
“唾面自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uò miàn zì gā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在受到侮辱時極度容忍、不加反抗的态度,甚至達到讓唾沫在臉上自然風幹的程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源自《新唐書·婁師德傳》記載的故事:
唐代名臣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前婁師德問他如何應對他人挑釁。弟弟答:“若有人唾我面,我會擦淨。”婁師德卻說:“擦掉會激怒對方,應讓唾沫自幹。”
此故事被後世用作教導“忍辱”的典型範例。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成語形容“人品惡劣”,但主流解釋更傾向強調“容忍”而非道德評價。建議以曆史典故和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具體出處或演變,可參考《新唐書》或《鏡花緣》等文獻()。
唾面自乾是一個成語,意為被唾沫淋濕的面,可以自然幹燥。它形容人或物本來處境非常困難,但經過自身努力或外界條件變化後,頑強地克服困難,成功地擺脫困境。
唾面自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唾面自幹詞講,諸般顯赫之事,耳目所廣,亦隻到此為窮了。”這句話所指的即為唾面自乾。後來,這個詞逐漸衍化為成語,形容人或事情由于努力和環境的改變而成功克服困難。
繁體字為「唾麵自乾」。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據了解,唾面自乾在古時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他一開始身無分文,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才智,唾面自乾,成為了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2. 這個小鎮曾經陷入了一場災難,但經過居民們的共同努力,終于唾面自乾,重煥生機。
自強不息、自我奮鬥、唾罵、面孔、面目一新
自力更生、獨立自強、自主發展
力有未逮、困境、束手無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