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信的意思、審信的詳細解釋
審信的解釋
審慎而有信。《墨子·尚同中》:“故古者聖王之為刑政賞譽也,甚(其)明察以審信。”
詞語分解
- 審的解釋 審 (審) ě 詳細,周密:審慎。審視。 仔細思考,反複分析、推究:審查。審定。審訂。審核。審美。審計。審評。審時度勢。 訊問案件:審理。審判。審訊。公審。 知道:不審近況如何? 一定地,果然:審如其
- 信的解釋 信 ì 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 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無音信。 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 隨便,放任:信手(隨手
專業解析
“審信”的漢語詞典釋義
“審信”是由“審”與“信”構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獨立釋義及組合邏輯分析:
-
“審”的核心義項
- 詳究、明察:如《說文解字》釋“審”為“悉也”,強調周密考察(如“審時度勢”)。
- 慎重、謹慎:如《廣韻》注“審,慎也”,指經過深思後的嚴謹态度(如“審慎行事”)。
-
“信”的核心義項
- 誠實不欺:如《說文解字》釋“信”為“誠也”,指言行一緻(如“言而有信”)。
- 信任、依賴:引申為對他人的信賴(如“取信于民”)。
-
“審信”的複合含義
作為偏正式複合詞,“審”修飾“信”,整體意為:
- 經周密考察後的信任:指通過審慎驗證而建立的可靠信賴,非輕信盲從。
- 嚴謹的誠信态度:強調以理性判斷為基礎的誠實行為,如《論語·學而》“敬事而信”中“信”的實踐需以“審”為前提。
-
典籍用例佐證
- 《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隱含“審”的過程,而“與國人交,止于信”則體現“信”的準則,二者結合可诠釋“審信”的倫理基礎。
- 《韓非子·難一》:“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其中“信”的實現需依賴“審”察事實(如“刑過不避大臣”)。
現代語境延伸
- 審計與征信:當代“審計”(Audit)強調核查財務真實性,“征信”(Credit Investigation)指評估信用記錄,均延續“審信”中“驗證可信度”的核心邏輯。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審”釋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廣韻》(宋·陳彭年):“審”字注(中華書局,2011)。
- 《論語集釋》(程樹德):“信”德分析(中華書局,1990)。
- 《禮記譯注》(楊天宇):“格物緻知”與誠信關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韓非子校注》(周勳初修訂):“信賞必罰”解析(鳳凰出版社,2009)。
網絡擴展解釋
“審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ěn xìn,其核心含義為審慎而有信,強調在行事或判斷時既保持謹慎周密的态度,又不失誠信可靠的原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由“審”和“信”兩字組成:
- 審(shěn):指詳細、周密地思考或分析,如“審慎”“審視”。
- 信(xìn):意為誠實、可靠,也包含信任、信念等含義,如“信任”“信守”。
-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墨子·尚同中》,原文提到:“故古者聖王之為刑政賞譽也,甚明察以審信。”這裡指古代聖王在制定刑法、政令及賞罰時,既需明辨是非,又需秉持誠信原則。
-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行為,強調在重要事務中既要細緻考量,又要堅守信用。例如:在決策時需“審信”兼備,避免草率或失信。
-
權威性補充
根據漢典等工具書,“審信”屬于較正式的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常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中。
總結來看,“審信”融合了理性與德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慎思與誠信并重的價值取向。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芝炒戚陳寔遺盜大不了大馬但割擋人牌擔腳打烊雕房短褲二漢鄂舟負險告知鬼吹燈桂花餅國戚還歸寒粟子歡宴揮翰昏诐互訓荊三棱金葉書九女春計學蘭石楝花風駱駝刺履屐牦纓南牧泥垢牛毛細雨旁觀蒲菜乾矢橛砌疊輕忽秦墓竹簡區區規規色診山兒黍離之悲說真的絲氂四險泰室堂房探事挺特圖功讬依溫故席扉西宮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