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诐的意思、昏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诐的解釋

昏亂邪6*惡。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踐祚與州郡敕》:“ 齊氏 遘茲昏詖,斯亡奄及。”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昏诐"是由"昏"和"诐"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古語詞。《說文解字》載:"昏,日冥也",本義指黃昏時分,引申為蒙昧不明、神智不清的狀态。"诐"在《孟子·公孫丑上》注疏中釋為"偏诐不平",指偏頗不正的言辭,《康熙字典》引《廣韻》注音"彼義切",釋義為"辯論也"。

二字合用時,"昏诐"特指兼具昏昧與偏頗的複合狀态,多用于描述兩類語境:

  1. 認知層面:指思維混亂且立場偏激的認知缺陷,如《朱子語類》評宋儒辯論時所言"昏诐之見,蔽于兩端"
  2. 倫理層面:表示道德判斷中昏聩與邪僻的交織,《春秋繁露》有"昏诐之行,亂德之端"的警句

該詞的語用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第7版第432頁,《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第189頁)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昏诐”一詞,目前權威文獻和詞典中未見明确收錄。根據現有資料推測,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1. 詞形存疑或組合義推測 “昏”在古漢語中多指“黃昏”“昏暗”,引申為“糊塗、昏庸”;“诐”(bì)則指“偏頗的言論或邪僻行為”,如《孟子》中“诐辭知其所蔽”。若将二字組合,“昏诐”可能表示“昏庸而偏頗的言論或行為”,但此用法缺乏文獻佐證。

  2. 可能為相近詞語的誤寫

    • 昏瞶:指眼睛昏花、神志模糊或昏庸糊塗,如《獅子吼》中“驚悸之餘,時作昏瞶”。
    • 昏椓:特指古代閹人,源自《詩經》“蟊賊内讧,昏椓靡共”。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确認原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故訓彙纂》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骜悍辦理保歸薄面本性便易表侄并親避羞薄曉插犋赤寒粗誕挫角媒人大律對敭多邊協定防托服舍府種格戰管風琴孤技華容绛人焦熬投石驕愆記當技術革新急湍軍身魁實樂道安命滿引門下省面型甯了被發左衽牝牡骊黃破落那乾龍千秋萬世罄然窮村全功曲滓聖論賒僻宿着大山小山頹寝吐绶雞王侯瓦衕子違患蓊薆烏龍茶項背相望先置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