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晉書·束晳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 唐 陳鴻 《長恨歌傳》:“ 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牦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áo yīng,其核心含義如下:
指以毛制成的帽帶,主要用于古代大臣犯罪時佩戴,以示自請罪譴。這一用法在《漢書·賈誼傳》《晉書·束晳傳》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白冠氂纓,盤水加劍”即描述罪臣請罪的儀式。
象征罪責
古時大臣若犯罪,會主動佩戴牦纓,并攜帶盤水(象征公平)和劍(象征自裁),以此向君主請罪。例如唐代陳鴻《長恨歌傳》提到楊國忠“奉氂纓盤水”而死,即與此相關。
字形與異寫
該詞也寫作“氂纓”,“氂”為“牦”的異體字,均指牦牛毛。
個别資料(如)提到“牦纓”是藏族頭飾,象征地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現代衍生或誤傳,需謹慎對待。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3、5)。
《牦纓》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藏地牦牛的尾巴上的毛發或用此毛發制成的裝飾品。這個詞通常也用來比喻一些華麗或美麗的裝飾或物品。
《牦纓》的拆分部首是牛(牜)和缪(缶),其中牛(牜)部表示與牛有關,缪(缶)部表示容器。
《牦纓》共有12個筆畫。
《牦纓》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考牧人傅義》:“天子牛之祭牡,用司業以纓之。”這裡的“以纓之”意為用來裝飾。
《牦纓》的繁體字是「犛纓」。
古代漢字中的《牦纓》有不同的寫法,例如「犛纓」、「牡纓」等。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使用,表示的意義相同。
1. 她頭上佩戴着一頂華麗的牦纓舞帽,十分引人注目。
2. 這間房子内裝修豪華,處處可見牦纓點綴。
牦纓帽、牦纓舞帽、牦纓衣、牦纓房、牦纓挂飾等
鞍辔、璎珞、珞珈等
樸素、簡約、樸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