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牦纓的意思、牦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牦纓的解釋

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漢書·賈誼傳》:“﹝大臣﹞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顔師古 注引 鄭氏 曰:“以毛作纓。白冠,喪服也。”《晉書·束晳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氂纓之請。” 唐 陳鴻 《長恨歌傳》:“ 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牦纓”一詞在現行權威漢語詞典中未見獨立詞條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文獻用例推斷。“牦”指牦牛,《說文解字》釋為“西南夷長髦牛也”(《漢語大字典》),其毛可制繩、織物;“纓”本義為系冠的帶子,《說文解字》注“冠系也”,後引申為裝飾性穗狀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組合成詞時,“牦纓”或指以牦牛尾毛制成的冠飾、車飾,多用于古代儀仗場景,如《後漢書·輿服志》載“左纛以牦牛尾為之”。

該詞屬冷僻古漢語詞彙,建議參考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或《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獲取更詳盡的考據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牦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áo yīng,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以毛制成的帽帶,主要用于古代大臣犯罪時佩戴,以示自請罪譴。這一用法在《漢書·賈誼傳》《晉書·束晳傳》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白冠氂纓,盤水加劍”即描述罪臣請罪的儀式。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1. 象征罪責
    古時大臣若犯罪,會主動佩戴牦纓,并攜帶盤水(象征公平)和劍(象征自裁),以此向君主請罪。例如唐代陳鴻《長恨歌傳》提到楊國忠“奉氂纓盤水”而死,即與此相關。

  2. 字形與異寫
    該詞也寫作“氂纓”,“氂”為“牦”的異體字,均指牦牛毛。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資料(如)提到“牦纓”是藏族頭飾,象征地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可能是現代衍生或誤傳,需謹慎對待。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晉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3、5)。

别人正在浏覽...

白字背惠食言鞭哨摽棄鼈爪比諷鄙谏并鄰草土臣楮條竄斥大西米彫蓬調印蹲銜幡兒法象浮假負途古今骨肉團圓後婿黃發皇京胡以假模假式箋探腳步嬌倩剿取解弁幾權技術性九霄開田恪順狼伉纍離曆寵壟作廬陵絡繹不絕目目相觑滂沲皮弁草清教瓊島贍表子商校神鵝申告衰落鐵帽子王偷漏望塵僄聲彎弓飲羽王子晉下上罅隙蟹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