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揮毫。《晉書·虞溥傳》:“若乃含章舒藻,揮翰流離,稱述事務,探賾究奇……亦惟才所居,固無常人也。” 唐 沉佺期 《和元舍人萬頃臨池玩月戲為新體》:“揮翰初難拟,飛名豈易陪。”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 卞戶部華伯 在 景泰 間,盛有詩名,對客揮翰,敏捷無比。”
“揮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文學背景,可參考《晉書》、唐宋詩集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網站(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解析。
揮翰是一個描述書法才能的詞語,它可以用來形容寫字時的動作,意義深厚且充滿藝術感。揮翰的部首是手和羽毛,筆畫則有12畫。
揮翰一詞源自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形容樂人揮動鳥羽作為樂器演奏的動作。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形容書法動作,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的表達。
在繁體字中,揮翰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以繁體的書寫方式呈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揮翰可以有不同的變體。例如,《說文解字》一書中使用了手和羽毛的組合,形成了現代所使用的揮翰的形狀。而另一種變體則是将手和鵝的形狀組合在一起,表示揮動鵝毛的動作。這兩種變體都能傳達出書法表達的意境。
1. 他揮翰之間,字迹流暢而有力。
2. 書法家用鵝毛揮翰,墨迹纖細而富有韻味。
1. 揮筆:用于形容寫字的動作。
2. 翰墨:用于形容書法藝術。
1. 揮灑:表示書法寫作中隨意自如的動作。
2. 揮毫:表示用毛筆寫字。
1. 拘謹:與揮翰相反,表示寫字時過于拘束和小心。
2. 笨拙:與揮翰相對,表示書寫時的手法不熟練和缺乏靈活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