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信旛的意思、信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信旛的解釋

亦作“ 信幡 ”。古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的旗幟。《東觀漢記·梁諷傳》:“ 匈奴 畏感,奔馳來降, 諷 輒為信旛遣還營,前後萬餘人,相屬於道。”《新唐書·儀衛志下》:“親王鹵簿……次告止旛四,傳教旛四,信旛八。”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兵部儀仗排列職掌二人……黃麾幡一,告止幡一,傳教幡八,信幡八。”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信旛”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傳遞信息或标識官號的旗幟,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具體應用差異:

  1. 基本定義
    信旛(亦作“信幡”)是古代題寫官署名稱、官職或特殊指令的旗幟,主要作為官方符信使用,常見于軍事、儀仗等場合。

  2. 曆史應用

    • 漢代:《東觀漢記·梁諷傳》記載,匈奴歸降時,漢朝官員通過信旛傳遞指令,協調降衆安置流程。
    • 唐代:《新唐書》提到,親王儀仗隊中配備八面信旛,用于儀衛隊列的标識與指揮。
    • 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記錄,兵部儀仗中設八面信旛,與黃麾幡、告止幡等配合使用,體現等級制度。
  3. 形制與功能
    信旛通常為長條形布帛,繡有文字或符號,顔色、尺寸因等級而異。其核心功能包括:

    • 信息傳遞:如戰場指令、外交文書标識;
    • 身份标識:标明官職或所屬機構;
    • 禮儀象征:用于皇家或官員儀仗,彰顯權威。

補充說明: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對信旛有更早記載,可進一步查閱該文獻了解起源。需注意,不同朝代的具體形制可能存在差異,建議結合考古實物或權威史料深入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1. 《信旛》的意思

《信旛》是一個中國成語,意為忠誠正直的形象如旗幟般給人信任。

2. 拆分部首和筆畫

《信旛》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和方字旁,部首分别是言和方,總筆畫數為11畫。

3. 來源

《信旛》最早出自于《後漢書·公孫述傳》。公孫述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的詩人、政治家。他為人正直、忠誠,因此被比喻為“信旛”。

4. 繁體字寫法

《信旛》的繁體字寫法為「信旛」,沒有變化。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但《信旛》并沒有特殊的古代寫法。

6. 例句

他言行一緻,被譽為一個忠誠正直的《信旛》。

7. 組詞

組詞:忠誠、正直、譽為。

8. 近義詞

近義詞:忠臣、可信、正直。

9. 反義詞

反義詞:奸詐、虛僞、不忠不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