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靈的恩賜。 唐 黃滔 《課虛責有賦》:“所謂擺揚恬澹,剖判虛空,冀其神貺,逮彼幽通。” 明 文徵明 《周康僖公傳》:“陛下以事驗之,果休徵協應,自宜遣祀,更乞鑒天人眷顧之隆,體地道効靈之實,益加修省,以答神貺。”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二:“餘用 韓 蘇 二公 衡嶽 故事默禱於神,已而晴日杲杲,歸途乃誦 坡仙 ‘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之句以答神貺。”
“神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én kuàng,其核心含義為神靈的恩賜。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漢語詞典。
《神贶》是指神明所賜予的預言、神谕或神示。它源自古代漢字文化,具有神秘而神聖的意義。
《神贶》這個詞的部首是“夕”(左)和“示”(右),部首的拆分有助于理解字的意義。字形中的筆畫數為11畫,分别是:橫、撇、捺、捺、豎、豎、橫、橫、撇、捺、橫。
《神贶》一詞的源自《尚書》中的《大禹谟》:“無自弗象,神而化之,下民有象。”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會用繁體字“神祐”代替“神贶”,或者将“贶”寫作“祐”。這些寫法既有時代特色,又突顯了神秘的氛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人們通常采取更加融洽的方式書寫《神贶》,這也是繁體字的起源之一。漢字的變遷曆史使得每個字形都經曆了演變,從而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寫法。
1. 《尚書》中記載了許多由神贶所預示的重要事件。
2. 古人常常在關鍵時刻通過神贶來尋求神明的指示。
神奇、神明、神秘、贶運、贶賜等。
神示、神谕、神言。
凡人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