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牛蹄中魚 ”。
“牛蹄之魚”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niú tí zhī yú
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
出處:出自《孔叢子·連叢子下》。原文為:“且今已乏矣,而方須租人,是猶古人欲決江海以救牛蹄之魚之類也。”
釋義
比喻陷入絕境、死期迫近的事物,如同牛蹄踩出的小水坑中的魚,因水量極少而難以存活。與“牛蹄中魚”同義。
用法
補充說明
(注:部分網頁對釋義存在細微差異,但綜合權威來源後以上内容為統一結論。)
《牛蹄之魚》(niú tí zhī y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難以分割的事物或關系。
它的拆分部首是“牛”、“蹄”和“魚”,分别屬于牛頭部首、足部首和魚部首。它的筆畫數目為15畫。
關于這個成語的來源,最早見于《東觀漫錄》一書,後來也被其他文獻引用。具體來說,故事是這樣的:古代一位漁夫釣到一條魚,發現魚身内有一張巴掌大小的蹄子,于是漁夫将它命名為“牛蹄之魚”,以示其珍奇難得。後來,人們開始用這個成語來形容難以分割的事物或關系。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牛蹄之魚》,隻是其中的“魚”字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例如,東晉時期的文學家陶淵明在他的詩《偶成》中就使用了這個成語:“念彼牛蹄之魚兮,勞心勞形何由?”,意思是想起那個難以分割的事物,煩憂不已。
除了成語外,與《牛蹄之魚》相關的詞語還有很多,例如“牛蹄糕”、“牛蹄筋”等。這些詞語都以“牛蹄”為基礎,表示與牛蹄有關的食物或材料。
從意思上看,近義詞沒有嚴格對應的詞語,但可以使用類似的成語,如“難以分割”、“緊密相關”等。反義詞可以是“能夠分割”、“獨立存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