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郊廟樂曲《昭夏》《皇夏》《誠夏》《需夏》《肆夏》的合稱。《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嘆曰:‘此華夏正聲也。’乃調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調,賓祭用之。” 胡三省 注:“五夏,《昭夏》、《皇夏》、《誠夏》、《需夏》、《肆夏》。”
“五夏”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指古代用于祭祀或宮廷儀式的五首樂曲,包括《昭夏》《皇夏》《誠夏》《需夏》《肆夏》。
曆史背景
這些樂曲屬于雅樂體系,常用于莊嚴的禮儀活動,如祭祀天地、宗廟等,體現了古代禮樂文化的核心。
部分資料提到“五夏”可比喻夏季極端高溫,指農曆閏四月至八月的五個月份。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總結建議
《五夏》是一個成語,表示夏天的後五個月,即從七月到十一月。
《五夏》的拆分部首為一、日,總計2個筆畫。
《五夏》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農曆習俗,古人将夏天後的五個月命名為《五夏》,以便區分時間和氣候的變化。
《五夏》的繁體字為「五夏」。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五夏》的寫法基本相同。
在《五夏》的季節,天氣逐漸轉涼,收獲的季節也即将到來。
組詞方面,《五夏》沒有相關的組詞。
《五夏》的近義詞可以是「後夏」。
《五夏》的反義詞可以是「初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