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ose]∶結構或排列不緊密
松散的土
磚頭碼得太松散容易倒下來
(2) [inattentive]∶松懈精神不集中
精神松散
這個班太松散,得好好整頓
(3) [take one's ease;relax]∶使輕松舒暢
緊張了一下午,該松散松散了
(1).懈怠;放松。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都是鬆散,不肯上前。”《老殘遊記》第四回:“這裡 于學禮 的媳婦,是城裡 吳舉人 的姑娘,想着他丈夫同他公公、大伯子都被捉去的,斷不能鬆散。”
(2).散開,不緊密。 丁玲 《田家沖》:“爹将鞭向她們揚了一揚,又趕着牛艱難的走去了,在一些不平的土塊中颠簸着,土便在他踩着的耙下松散了。”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樸園 ﹞長衫的領扣松散着,露着頸上的肉。”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二章:“﹝ 黃為民 ﹞回頭一看,發覺隊伍松散了,便高聲叫道:‘就地休息。’”
(3).不集中;不緊湊。 孫犁 《澹定集·讀冉淮舟近作散文》:“ 淮舟 這次寫的文章中,有些是太松散了。” 蕭乾 《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他往往感到 中國 作品寫得松散。”
(4).輕松;舒展。 端木蕻良 《早春》:“媽媽說,春天來了,要我到外邊松散松散。”
“松散”是一個多義詞,主要從物體結構、精神狀态、動作行為三個層面進行解釋,具體含義如下:
物體結構或排列不緊密
指事物内部缺乏緊密聯繫或排列無序。例如:“磚頭碼得太松散容易倒下來”;“松散的土”。
補充:常用于描述沙土、頭發、隊伍等具體事物,如“一堆沙子是松散的”()。
精神松懈、不集中
形容人的注意力分散或缺乏約束。例如:“這個班紀律松散,需要整頓”;“精神松散”。
補充:清代文獻《戴經堂日鈔》提到“都是松散,不肯上前”,體現懈怠之意()。
動作行為:使輕松舒暢
通過放松緩解緊張狀态。例如:“緊張了一下午,該松散松散了”。
可通過例句加深理解:“剛洗完頭,松散的長發披在肩背”()。如需更多例句或辨析,可參考上述來源。
松散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物體或事物之間的連結、關系或狀态不緊密、不牢固,相對于緊密、結實的狀态而言。
松散的部首是木(木字旁),拼音為mù。
松散的總共有12畫。
松散一詞最早出現在《説文解字》中,作“色紊而不密也”,意為顔色不正、不密集。後來引申為物體關系松散、不緊密的意思。
繁體字“松散”為“鬆散”。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變化。古代寫作“松散”的字形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保持現代字形的結構和意義。
1. 這個螺絲松散了,需要擰緊。
2. 這個書包的拉鍊太松散了,容易掉東西。
3. 運動之後感覺身體變得松散了,非常舒服。
松散的形容詞可以使用在各種事物或情況上,例如:松散的關系、松散的衣物、松散的家具等。
近義詞包括:寬松、疏松、松弛。
反義詞包括:緊密、結實、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