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妒忌心極強。《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紹 愛少子 尚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 劉氏 性酷妒, 紹 死,僵屍未殯,寵妾五人, 劉 盡殺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賈公閭 後妻 郭氏 酷妒。”
“酷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ù dù,其核心含義為極度嫉妒或忌妒心極強,通常帶有負面情感色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拆解
情感色彩
該詞常用于描述因嫉妒而産生強烈敵意,甚至希望對方失敗或遭遇不幸的心理狀态。
曆史文獻記載
現代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因過度嫉妒而産生的不理智行為或心理,例如:“她因酷妒同事升職,散布謠言诋毀對方。”
“酷妒”一詞強調極端的嫉妒心理,既有曆史典故支撐,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描述強烈負面情緒。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三國志》及《世說新語》相關章節。
《酷妒》(kù dù)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酷”表示非常、極其,而“妒”表示嫉妒、羨慕。因此,《酷妒》可以理解為非常嫉妒或非常羨慕的意思。
《酷妒》的兩個部首分别是“酉”和“女”。其中,“酉”是一個表示酒的象形部首,而“女”表示女性。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其中“酉”部有3個筆畫,而“女”部則有7個筆畫。
《酷妒》一詞的來源較為常見于網絡語言。它通常用來形容因嫉妒而表現出的過度、極端的情緒。在網絡時代,人們更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成功與美好,從而産生嫉妒心理。因此,“酷妒”一詞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酷妒》的繁體寫法為「酷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個與《酷妒》相似的詞彙,即“嫉妒”。它是由“妒”和“嫉”兩個字合并而成的。在古代,嫉妒是指對他人的優點或成功感到不滿、心生怨恨的心理狀态。
1. 他對别人的成績非常酷妒,總是心生嫉妒之情。
2. 她對朋友的美貌感到酷妒,自卑感讓她無法接受自己的不足。
1. 酷勁(kù jìn):指一種非常強烈的、不服輸的态度。
2. 妒火中燒(dù huǒ zhōng shāo):形容由于嫉妒而憤怒或焦慮不安的心情。
1. 嫉妒(jí dù):對别人的優點或成功感到不滿、心生怨恨的情感。
2. 羨慕(xiàn mù):對他人的優點或所擁有的東西心生向往、渴望的情感。
1. 贊賞(zàn shǎng):對他人的優點或成功給予肯定和贊美。
2. 稱羨(chēng xiàn):對他人的成就或美德表示羨慕并贊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