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蘇堤 ”。亦稱“ 蘇隄 ”。1.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中。 北宋 元祐 年間, 蘇轼 知 杭州 時,疏浚 西湖 ,堆泥築堤,南起 南屏山 ,北接 嶽王廟 ,分 西湖 為内外兩湖。其間有橋六座,夾道雜植花柳,有“六橋煙柳”之稱。 明 皇甫涍 《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蕩漾春風來, 蘇公堤 邊花正開。”《西湖志·名勝一》:“ 蘇隄 春曉,為十景之首。” 清 趙翼 《西湖晤袁子才喜贈》詩:“ 蘇堤 二月春如水, 杜牧 三生髩有絲。”參閱《宋史·河渠志七》。
(2).在 廣東省 惠州市 西湖 (舊稱 豐湖 )中。 宋 紹聖 年間, 蘇轼 知 惠州 時,買 豐湖 為放生池,并築堤以障水。參閱《嘉慶一統志·惠州·蘇公堤》。
“蘇公堤”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具體的曆史水利工程,也衍生出文化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杭州西湖蘇堤
由北宋文學家蘇轼(蘇東坡)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時主持修建。他疏浚西湖,利用淤泥築成貫穿西湖南北的長堤,全長約2.8公裡,堤上建有映波、鎖瀾等六座橋梁,形成“六橋煙柳”的景觀。後人為紀念蘇轼的治水功績,将其命名為“蘇堤”,現為“西湖十景”之首“蘇堤春曉”所在地。
惠州豐湖蘇堤
蘇轼被貶惠州期間(1094-1096年),曾買豐湖(今惠州西湖)作放生池,并築堤防洪,後人亦稱之為“蘇公堤”。
蘇轼在杭州時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名句,使西湖與蘇堤聲名遠播。南宋起,“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六橋煙柳”亦成錢塘勝景。
蘇公堤主要指蘇轼在杭州、惠州主持修建的堤壩,既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範,也是文化景觀符號。需注意部分資料中“蘇州蘇公堤”的說法可能存在地域混淆。
蘇公堤是一個地名,在蘇州市内,它指的是蘇州市古城區内一條著名的景區,又名蘇堤。拆分部首為艹土石,筆畫為22劃。
蘇公堤這個地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相傳當時蘇州城内的一位名叫蘇東坡的官員,因為他修建了這條堤壩而得名。這條堤壩修建于1040年,它連接了陽澄湖與太湖,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在繁體字中,蘇公堤的寫法為蘇公堤。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相似。蘇公堤的古漢字寫法可能為「田攵+從山土丨+攵+隹石」。
以下是一個關于蘇公堤的例句:“我很喜歡遊覽蘇公堤,那裡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
以下是一些與蘇公堤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與蘇公堤近義詞:
以下是一些與蘇公堤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