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前,主祭及助祭者須審察祭祀用的牲畜,以示虔誠,稱為“省牲”。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省牲之夕,載暘載陰,将事之夜,天地開除,月星明穊。”《明史·崔亮傳》:“ 亮 乃奏考古省牲之儀,遠神壇二百步。”《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吃過了茶,換了公服,四位迎到省牲所去省了牲。”
“省牲”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環節,具體指主祭者及助祭者在祭祀前對所用牲畜進行審察的儀式,以确保祭品符合要求,表達對神靈的虔誠。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省牲”即“審察祭祀用牲”,需檢查牲畜的毛色、健康狀況等是否符合祭祀标準。這一步驟體現了古人對祭祀的重視,認為祭品潔淨與否直接影響祭祀的效力。
曆史文獻中的實例
儀式流程與目的
省牲通常在祭祀前一天或當天清晨進行,主祭者需親自查看牲畜是否無殘缺、毛色純正(如《周禮》要求的“犧全肥腯”)。通過這一環節,既确保祭品合乎禮制,也強化了祭祀的莊重性與神聖性。
補充說明:元代周伯琦詩句“省牲新雨霁,釋奠舊章敷”,進一步印證了省牲與天氣、時令的關聯,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祭祀觀念。
《省牲》是一個存在于漢字中的詞語,它的意思主要指的是減少動物的犧牲,以及節省動物資源。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生活中盡量不損害動物生命的行為。
《省牲》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的"省"字屬于"目"部首,有10個筆畫;而"牲"字屬于"牛"部首,有7個筆畫。
《省牲》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被廣泛運用于儒家文化中。在傳統的文化和道德觀念中,尊重動物生命被認為是人類品德的重要體現,因此"省牲"被視為一種美德。
在繁體字中,"省牲"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省牲"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準确的曆史記載,我們不能确定古代的具體寫法。
1. 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盡量省牲。
2. 在這個國家,人們普遍意識到省牲的重要性,因此非常尊重動物的生命。
1. 省心:不要讓别人為你操心,要學會自己省心。
2. 牲口:農村家庭常常養一些牛和馬作為牲口。
1. 愛護動物:和"省牲"的意思相似,強調對動物的善待和保護。
2. 良知:指人内心深處的善良和道德準則,和"省牲"有着相通的價值觀。
1. 捕殺:和"省牲"相反,指的是對動物進行捕捉和殺害。
2. 浪費:與"省牲"形成對比,表示對資源的無節制使用和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