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筆的意思、斷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筆的解釋

止筆不書。謂停止著述。 北齊 魏收 《上<魏書>十志啟》:“晚始撰録,彌歷炎涼,採舊增新,今乃斷筆。”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懷伯兄五十韻》:“獲麟将斷筆,嘔鳳始成《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筆”是一個中文成語,主要含義指停止寫作或著述,既包含主動放棄創作,也包含因客觀原因被迫中止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斷筆”的字面原意與古代文人使用毛筆的習慣有關。毛筆一旦斷裂,便無法繼續書寫,因此延伸為寫作中斷或主動擱筆。其核心含義包括:

  1. 主動放棄:因無法準确表達思想或達不到創作要求,作者主動停止寫作。
  2. 被迫中止:如工具損壞(如毛筆折斷)、外界幹擾等客觀因素導緻寫作中斷。

二、曆史淵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魏收的《上<魏書>十志啟》:“晚始撰録,彌歷炎涼,採舊增新,今乃斷筆”,描述其停止編纂史書的過程。近代學者謝無量在詩中亦用“獲麟将斷筆”比喻著述的終止。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斷筆”多用于比喻創作中斷,如作家因靈感枯竭、外界壓力或健康問題暫停寫作,例如:“他因健康問題斷筆三年,近期宣布複出。”

四、近義詞與延伸

相近成語包括“擱筆”“封筆”,但“斷筆”更強調不可逆或長期性。其反義詞則為“續筆”“提筆”。

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魏書》相關章節或謝無量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停止寫作”或“結束創作”。下面将為您詳細介紹斷筆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一、拆分部首和筆畫: - 斷:由“文”字旁和“立”字底組成,總計4劃。 - 筆:由“竹”字旁和“聿”字底組成,總計6劃。 二、來源: 斷筆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學著作《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當時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結束了他的創作筆墨,意味着他不再從事文學創作。 三、繁體: 繁體字為「斷筆」。 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斷字的寫法中,斷字旁是由“文”字和“土”字組成,而筆字則是由“竹”字和“毛”字組成。 五、例句: 1. 他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寫作低潮後,決定斷筆休息一段時間。 2. 這位作家因為生活壓力過大,選擇了斷筆,從而追求内心的平和。 六、組詞: 斷筋(指手腳被割斷)、斷章取義(指斷裂引用他人文字使其産生歪曲意義)、斷送(指令人失去或損害某些事物)。 七、近義詞: 罷筆、停筆、收筆。 八、反義詞: 執筆、續筆。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對其他問題還有疑問或需要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