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筆的意思、斷筆的詳細解釋
斷筆的解釋
止筆不書。謂停止著述。 北齊 魏收 《上<魏書>十志啟》:“晚始撰録,彌歷炎涼,採舊增新,今乃斷筆。” 謝無量 《西湖旅興寄懷伯兄五十韻》:“獲麟将斷筆,嘔鳳始成《玄》。”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斷筆”是一個中文成語,主要含義指停止寫作或著述,既包含主動放棄創作,也包含因客觀原因被迫中止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斷筆”的字面原意與古代文人使用毛筆的習慣有關。毛筆一旦斷裂,便無法繼續書寫,因此延伸為寫作中斷或主動擱筆。其核心含義包括:
- 主動放棄:因無法準确表達思想或達不到創作要求,作者主動停止寫作。
- 被迫中止:如工具損壞(如毛筆折斷)、外界幹擾等客觀因素導緻寫作中斷。
二、曆史淵源與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北齊魏收的《上<魏書>十志啟》:“晚始撰録,彌歷炎涼,採舊增新,今乃斷筆”,描述其停止編纂史書的過程。近代學者謝無量在詩中亦用“獲麟将斷筆”比喻著述的終止。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斷筆”多用于比喻創作中斷,如作家因靈感枯竭、外界壓力或健康問題暫停寫作,例如:“他因健康問題斷筆三年,近期宣布複出。”
四、近義詞與延伸
相近成語包括“擱筆”“封筆”,但“斷筆”更強調不可逆或長期性。其反義詞則為“續筆”“提筆”。
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魏書》相關章節或謝無量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為“停止寫作”或“結束創作”。下面将為您詳細介紹斷筆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一、拆分部首和筆畫:
- 斷:由“文”字旁和“立”字底組成,總計4劃。
- 筆:由“竹”字旁和“聿”字底組成,總計6劃。
二、來源:
斷筆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學著作《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當時的文學家司馬相如結束了他的創作筆墨,意味着他不再從事文學創作。
三、繁體:
繁體字為「斷筆」。
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斷字的寫法中,斷字旁是由“文”字和“土”字組成,而筆字則是由“竹”字和“毛”字組成。
五、例句:
1. 他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寫作低潮後,決定斷筆休息一段時間。
2. 這位作家因為生活壓力過大,選擇了斷筆,從而追求内心的平和。
六、組詞:
斷筋(指手腳被割斷)、斷章取義(指斷裂引用他人文字使其産生歪曲意義)、斷送(指令人失去或損害某些事物)。
七、近義詞:
罷筆、停筆、收筆。
八、反義詞:
執筆、續筆。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對其他問題還有疑問或需要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