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親屬去當人質。《晉書·石勒載記上》:“王師退還, 河 北諸堡壁大震,皆請降,送任于 勒 。”《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 公孫淵 ﹞復遣侍中 衛演 乞克日送任。” 胡三省 注:“送任,謂送質子也。”
“送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送親屬去當人質,主要用于政治或軍事背景下,通過交出人質以示歸順或保證協議履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晉書·石勒載記上》和《資治通鑒》的記載,“送任”指将親屬(如子嗣)作為人質送至對方陣營,以表臣服或換取信任。例如,河北諸堡壁在戰敗後“送任于勒”,即通過交出人質向石勒投降。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常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如《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提到公孫淵“遣侍中衛演乞克日送任”,胡三省注釋明确“送任”即“送質子”。這一行為多發生在割據勢力或臣屬國向強權方示弱時。
現代語境辨析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指派職務”,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誤用或引申義。主流含義仍以曆史文獻中的“送人質”為準。
“送任”是古代政治博弈中的特殊手段,通過親屬為人質達成妥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送任》是指送别任職的人,表示對他的祝福和告别。這個詞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别人的關心和職責的體現。
《送任》的拆分部首是“辶”和“仞”,其中,“辶”部表示與行走、旅行相關的意思,而“仞”部則表示職位、官職。
《送任》的部首和總筆畫數分别是2和9。
《送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豳風·佲人》這首詩,其中有“送之任石、梧桐生葉兮”一句,指的是送别别人到任的時候梧桐樹葉開始萌發。後來,這個詞擴展為表達對其他人離任或出任的祝福。
在繁體字中,《送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送任》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形式相似,沒有明顯的差異。
1. 我們全體員工來為經理送任,祝他在新的職位上一切順利。
2. 送任是一種傳統文化的體現,表示對離任或出任的人的關心和祝福。
組詞:送别、任職、職位。
近義詞:告别、離任、上任。
反義詞:迎接、接任、離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