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居。 晉 宗敞 《理王尚疏》:“ 裴氏 年垂知命,首髮二毛,嫠居本家。”《周書·楊薦傳》:“時 馮 翊長公主 嫠居, 孝武 意欲歸諸 文帝 。” 宋 司馬光 《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銘》:“夫人嫠居二十餘年,撫育諸孤,網紀家事,小大曲盡其宜。” 明 沉鲸 《雙珠記·西市認母》:“信杳鴻魚,姑婦久嫠居。”
“嫠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jū,意為“寡居”,即婦女喪夫後獨自生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女性在丈夫去世後保持獨身、不再改嫁的生活狀态。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強調守寡的倫理意義。
引證與用法
構詞與同義詞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描述當代喪偶女性的生活狀态,建議使用更通俗的詞彙。
《嫠居》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語,由“嫠”和“居”組成。下面将分别對這兩個字進行解析。
“嫠”字由左邊的“女”部和右邊的“離”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左邊的“女”部屬于“女”字旁,是常見的表示與女性相關的部首;右邊的“離”部則屬于“頁”字旁,表示頭部和帽子的樣子。
“居”字由上面的“屍”部和下面的“句”部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其中,“屍”部是表示人體仰卧姿勢的部首,而“句”部是表示房屋形狀的部首。
《嫠居》一詞源于古代漢語,通常指的是喪偶的婦女獨自居住。這是因為“嫠”字是用來形容喪偶的婦女的稱呼,而“居”字表示居住。因此,《嫠居》用來表示一個喪偶婦女獨自居住的情況。
《嫠居》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結構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嫠居》,雖然字形有些變化,但整體仍然能夠辨識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使用《嫠居》的例句:
1. 那位嫠居已經居住在這個小屋裡十年了。
2. 她是一位堅強的嫠居,獨自撫養孩子。
3. 由于丈夫去世,她成為了一個“嫠居”。
組詞:守嫠、婉嫠、獨居、獨自居住
近義詞:寡居、孀居
反義詞:夫妻同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