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矜衒的意思、矜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矜衒的解釋

誇耀;炫耀。 唐 羅隱 《殘花》詩:“繁陰莫矜衒,終是共塵埃。”《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一》:“常與諸将會,諸将矜衒武勇,帝徐曰:‘公輩以口擊賊,吾以手擊賊。’衆慚而止。” 清 王先謙 《<續古文辭類纂>原纂例略》:“昔嘗病 孫可之 《與友人論文書》,稱其所受真訣自 來無擇 、 皇甫持正 上溯 昌黎 ,稱舉至再,如小兒得餅,矜衒不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矜衒(jīn xu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言色彩的複合詞,由“矜”和“衒”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自誇、炫耀,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刻意展示才能或功績以博取贊譽。

一、字源解析

  1. 矜(jīn)

    本義指矛或戟的柄,後引申為“自誇”“自負”。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矛柄”,段玉裁注:“凡矜持、矜誇皆此義之引申。”其核心語義指向誇大自我價值。

    •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十四(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衒(xuàn)

    本義為沿街叫賣,引申為“炫耀”“賣弄”。《玉篇·行部》載:“衒,自媒衒也”,即自我宣揚之意。

    • 來源:《玉篇》卷中(宋刻本影印)

二、詞義詳解

“矜衒”作為合成詞,最早見于南北朝至唐代文獻,多用于批評性語境:

  1. 基本釋義:

    刻意誇耀才能、功績或學識,意圖博取他人認可,隱含虛榮浮誇 的負面評價。

    • 例:《陳書·姚察傳》:“然性不自矜衒,未嘗以所長驕人。”

      (來源:《陳書》卷二十七,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情感色彩:

    區别于中性詞“展示”,“矜衒”強調過度宣揚 與動機不純,常見于史書對人物品行的批判。

    • 例:《隋書·炀帝紀》:“恃才矜衒,恐失天下之心。”

      (來源:《隋書》卷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典籍用例

  1. 史學文獻:

    《北史·崔浩傳》批評某些文人“矜衒文采,輕躁求名”,指責其以文才沽名釣譽。

    (來源:《北史》卷二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文學批評: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抨擊浮誇文風:“矜衒博雅,侈談奇奧,而于義理無當。”

    (來源:《文史通義·内篇三》,古籍出版社)

四、常見誤用辨析

需區别于近義詞“自矜”(自我誇耀)與“炫耀”(普通口語化表達):

五、拓展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曆史人物評述等專業領域,其語義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謙遜品德 的推崇,如《周易》“謙謙君子”的倫理觀。


參考文獻直接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
  2. 《玉篇》(宋·重修本)中國書店影印
  3. 《陳書》《隋書》《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古籍出版社

線上詞典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矜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中解析:

1.單字釋義

2.組合詞義

“矜衒”為同義複合詞,指刻意誇耀、顯示自己,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3.使用特點

該詞多含貶義,暗含對浮誇行為的批判,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或仿古語境。需注意與“矜持”(莊重克制)區分,二者情感色彩相反。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霸道橫行白扇寶卷北邊悲哭北燭仙人不要崇本垂花二門處片翠羅怛惕東山卧乏倦風波亭封畺風舉雲飛固若金湯憨獠毫忒薨謝穢人晖映混吣見義必為僭恣交會荊州瘿極情盡緻舉石鎖萊比錫蘭芷之室略去連寫陋固盲妁沒門兒拿鬥南壄恁樣破除迷信溥溥骐骝騎馬尋馬青閣阙壞眚妖神農社石芥拭目詩囊石紐炭畫天錘天爵通日吐眩微露五診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