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誇耀;炫耀。 唐 羅隱 《殘花》詩:“繁陰莫矜衒,終是共塵埃。”《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一》:“常與諸将會,諸将矜衒武勇,帝徐曰:‘公輩以口擊賊,吾以手擊賊。’衆慚而止。” 清 王先謙 《<續古文辭類纂>原纂例略》:“昔嘗病 孫可之 《與友人論文書》,稱其所受真訣自 來無擇 、 皇甫持正 上溯 昌黎 ,稱舉至再,如小兒得餅,矜衒不已。”
“矜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中解析:
“矜衒”為同義複合詞,指刻意誇耀、顯示自己,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該詞多含貶義,暗含對浮誇行為的批判,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或仿古語境。需注意與“矜持”(莊重克制)區分,二者情感色彩相反。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矜衒》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自誇或誇耀,顯示自己優越或卓越的特質。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那些過分自高自大、自我吹噓的人。
《矜衒》由兩個部首組成:「矛」和「衣」。
「矛」是由五畫組成的部首,表示矛頭的形狀;「衣」是由五畫組成的部首,表示衣服的意思。
《矜衒》的來源較為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使用中。現代漢字書寫中對《矜衒》一詞一般采用簡化字形「矜炫」。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繁體字形「矜攢」常用來表示《矜衒》一詞,它的字形與現代的「矜炫」有所不同,但意義相同。
1. 他總是矜衒自己的財富和地位。
2. 她矜衒着自己的才華,但實際上一事無成。
3. 這個演講者在會上矜衒着他的成就,卻沒有給任何實質性的建議。
組詞:矜衒者、矜衒心态、矜衒行為。
近義詞:自吹自擂、自誇、自視甚高。
反義詞:謙遜、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