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嘆為觀止 ”。
"歎觀止"是漢語成語"歎為觀止"的簡稱形式,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該成語原指春秋時期吳國季劄觀賞周朝樂舞時,贊歎表演已達到極緻,後世引申為對事物盡善盡美的極緻贊歎。
在《漢語大詞典》第七版中,該詞條被定義為:"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極點,令人贊歎不已。"其構成包含三個語義層次:
現代漢語中主要應用于兩種語境:
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的用法提示,該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搭配形式為"令人歎觀止""堪稱歎觀止之作"。需注意該成語含褒義屬性,不適用于中性或消極語境。
權威參考資料:
“歎觀止”是“歎為觀止”的緊縮形式,屬于漢語成語,常用于書面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來源 “歎觀止”原寫作“歎為觀止”,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在魯國觀賞樂舞,看到《韶箾》時贊歎“觀止矣”(意為“看到這裡就足夠了”),認為其藝術高度已達極緻,無需再看其他。後世以“歎為觀止”形容事物美好到極點,令人贊歎。
2. 結構解析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藝術、自然景觀、才華成就等領域的極緻表現,例如:
4. 常見誤用提示
例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技藝精湛,飛天形象飄逸靈動,令人歎觀止。
(注:實際使用中更常用完整形式“歎為觀止”)
愛情安靜邊防變文不均超時春端帖代行丹跗雕牆偾裂分蘖浮報驸馬歌辭關小古香緞化凍晖光日新回水翦喪僭溢堅執腳鴨結伴景助巾箑絕緣砍腦鬼倈倈連緜字裂開陵人柳樓柳眉星眼媢嫉密密匝匝明昧泮水碰運氣娉會七老八十拳禍铨考确鬭卻之不恭耍壇子述評疏頭書帳湯餅局梯氣話同遊透明紙投檄土居瓦巵無三思顯宦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