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書信。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箋簡》:“改名箋簡,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 清 缪艮 《珠江名花小傳》:“數日復貽箋簡,餘辭不獲,乃得聚晤於 仁厚裡 。”
牋簡:文書。 唐 韋應物 《送陸侍禦還越》詩:“敬恭尊郡守,牋簡具州民。”
“箋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指書信或文書
這是較為常見的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作為成語,表“言辭簡練”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定義為成語,強調文字簡潔明了。例如:
補充說明:
“箋”本義為信紙或書信(如“便箋”“箋劄”);“簡”指竹簡或簡略的信件(如“竹簡”“簡帖”)。二者結合後,既可指書信載體,也可引申為書面表達的簡潔性。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箋簡》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主要有兩個意思:
《箋簡》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讀音為“jiān”和“jiǎn”。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得到以下的筆畫信息:
《箋簡》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漢字。在古代,學者閱讀繁雜的文獻時,常常需要做批注和筆記,以便于記憶和參考。這種批注和筆記的記錄方式就被稱為“箋”,而“簡”則指的是對原文進行簡化和概括。
《箋簡》的繁體字為「箋簡」。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箋簡》來說,古時的寫法是「筧簡」。
基于《箋簡》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與《箋簡》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箋簡》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