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纂的意思、拾纂的詳細解釋
拾纂的解釋
收拾編纂。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三代之書,經 秦 殆盡。 漢武帝 、 河間王 ,始重儒術,於灰燼之餘,拾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
詞語分解
- 拾的解釋 拾 í 撿,從地上拿起:拾草。拾糞。拾零(撿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題)。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收,斂,整理:收拾。拾掇。 “十”的大寫。 舊稱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護袖。 丢 拾 è
- 纂的解釋 纂 ǎ 搜集材料編書:纂修(.編纂,亦指做這方面工作的人;.繼承并加強修養、治理)。纂繡(編織和刺繡)。纂輯。編纂。 古代指紅色或彩色絲帶。 婦女梳在頭後邊的發髻:纂兒。 古同“缵”,繼承。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拾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zuǎn,其核心含義是整理、編輯,尤其指對散亂資料的收集和編纂。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義拆分:“拾”意為“撿拾、收集”,“纂”指“編纂、整理”。組合後表示将零散的材料或文字系統化整理。
- 經典解釋:最早見于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描述漢武帝時期在戰亂後重新整理散佚書籍的情景,如“拾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
二、使用場景
- 文獻整理:常用于古籍修複、檔案歸集等場景,例如整理古代因戰亂或保存不善而散失的文獻。
- 日常應用: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對雜亂文件、數據的系統性整理,如“拾纂資料”“拾纂文集”。
三、曆史背景
- 古代因紙張昂貴,書籍多為手抄,易出現錯漏。通過“拾纂”工作,可将殘卷、散頁重新編訂成冊,保留文化傳承。
四、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編纂、輯錄、彙編。
- 延伸意義:不僅限于文字,也可指對抽象事物(如思想、制度)的系統化整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少室山房筆叢》等文獻來源(見、6、7)。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拾纂》是什麼意思
《拾纂》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彙集、整理、編輯。通常用于描述将分散的資料、文獻、信息等收集、整理、編輯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拾纂》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和“纟”三個部首。扌是手部, ⺮是竹部, 纟是纟部。根據字典查詢,拾纂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拾纂》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晚近,并沒有具體的來源淵源。作為一個動詞和名詞的組合,它在古代并不常見。在繁體中,拾纂保持與簡體一緻,沒有額外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一個完全對應于《拾纂》的寫法。因此,這個詞的成分在古代的寫法中很難找到準确的表達。然而,現代的寫法已經相對統一,所以我們可以使用《拾纂》這個詞來表達相應的含義。
例句
1. 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拾纂這部古籍。
2. 編輯們正在拾纂這段曆史資料,以備後續出版。
3. 這本書是對作者生平的拾纂,内容豐富而有深度。
組詞
編纂、整理、編輯、收集、彙編、合輯
近義詞
整理、編輯、搜集、歸納、編纂
反義詞
散失、分散、混亂、破壞、毀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