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審查核對後所造的詳明表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攢造審冊》:“攢造審冊,即将逐日審過。各裡甲紅單,照造冊稿,分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送内衙磨對無差,取具總裡書冊房等甘結存案,方發房攢造。”
“審冊”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行政或文書管理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審冊”指經過審查核對後編制的詳細表冊,常用于記錄經官方核實後的數據或信息。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到,審冊需按“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分類編制,用于賦役編審等行政事務。
在清代,審冊是官方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
該詞現已不常用,但類似概念可見于審計報告、人口普查表等需嚴格審核的現代文書。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審冊的具體編制流程,可參考《福惠全書》相關記載。
《審冊》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漢字詞語,意思是“審查登記”。下面将從多個方面解釋相關内容。
在這個詞中,字母“審”是由“宀”部和“又”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為8畫;字母“冊”是由“冫”部和“革”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為5畫。
《審冊》一詞組合形成,其中,“審”意為審查、查驗,“冊”意為登記、記錄。兩個字結合在一起,表示對文件、文案或名冊等進行仔細查看并登記記錄。
在繁體字中,《審冊》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特殊的變化或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審冊》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古代“審”字在左邊常常帶有“口”形狀,而右邊則是“王”字的形狀。古代的“冊”字則是由“冫”部和“昔”部組成,與現代稍有差異。
1. 曆史學家通過審冊中的記錄,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2. 這位新員工申請加入公司需要在《審冊》中登記。
組詞:審查、審閱、登記、記錄。
近義詞:查閱、檢查、核查。
反義詞:放任、疏忽、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