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en if;even though;granted that] ——表示承認某種事實,暫讓一步,在正句裡常用“也”呼應,說出結論
即使敗了一陣又如何?全局還沒有失盡
表示假設的讓步。《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文帝 即王位,誅 丁儀 、 丁廙 并其男口”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文章摹仿之病》:“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倣。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極詣,況遺其神理而得其皮毛者乎?” 吳曾祺 《涵芬樓文談·讀子書第三》:“或全書盡出僞托,或真僞各半。且即使皆真,而言之紕繆者已不少矣。” 魯迅 《書信集·緻李桦》:“即使隻憑熱情,自亦當有成效。”
“即使”是一個常用的漢語連詞,屬于讓步關聯詞,用于表達假設性讓步關系,即“在某種極端或假設情況下,結果依然成立”。以下是詳細解析:
結構
“即使 + 假設情況,也/都 + 結果或結論”
例:即使明天下雨,比賽也照常舉行。
邏輯意義
通過提出一個極端或虛拟的條件,強調該條件不會影響最終結果。
例:即使所有人都反對,他也要堅持自己的計劃。
常與副詞搭配
後句多用“也”“都”“還”呼應,強化讓步關系。
例:即使再難,我也要完成這項任務。
假設的虛拟性
所述情況可能是現實(如“即使現在很晚了”),也可能是明顯不現實的誇張(如“即使太陽從西邊升起”)。
“雖然” vs “即使”
“即便”“就算”的同義替換
三者可互換,但“即使”更正式,“就算”更口語化。
可通過具體語境練習加深理解,例如改寫句子:“雖然他很累” → “即使他三天沒睡覺,仍在堅持工作”,體會假設性讓步與事實讓步的區别。
即使是一個詞組,表示一種假設的情況下,仍然會發生或進行某種動作或事件。它常常用于引導條件狀語從句。
即:⺆(丅)+ 口(囗)
使:⺭(心)+ 反(廠)+ 力(力)
即使共有11個筆畫。
即是代詞,指示副詞。使是動詞,表示讓或使某事發生。即使二字結合,表示即便如此的意思。
即使的繁體字為「即使」。
在古代漢字中,「即使」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1. 即使天黑了,我也會繼續努力工作。
2. 即使你不同意,我還是會堅持我的觀點。
即興、使命、使喚、即墨等。
縱使、哪怕、盡管等。
即便、盡管、縱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