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謗木的意思、謗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謗木的解釋

相傳 堯 舜 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谏言,稱“謗木”。見《史記·孝文本紀》《後漢書·楊震傳》:“臣聞 堯 舜 之世,諫鼓謗木,立之於朝。”後世因于宮外立木以示納谏,仍稱“謗木”。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匦使》:“ 梁武帝 詔于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橫議者投謗木函,求達者投肺石函,則今之匭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巴陵本末》:“朕訪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蓋與諫鼓、謗木同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謗木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殊的政治文化符號,最初指代統治者用于納谏的木制器具。《漢語大詞典》記載,謗木最早可追溯至堯舜時期,據《呂氏春秋》所述,舜帝曾“立诽謗之木”,即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供百姓刻寫對政事的批評建議,木柱頂部橫闆形似華蓋,方便書寫。

這一制度在《後漢書·孝桓帝紀》中亦有印證,被稱為“進善旌、诽謗木”,其核心功能是鼓勵民衆監督朝政。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解釋,謗木材質多選用質地堅硬的桓木,因此又稱“桓表”,後世逐漸演化為象征皇權的華表。

謗木的設立體現早期民主議政思想,其形制演變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進程。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引《屍子》記載,謗木最初“書其過失于表”,後因秦代專制加強逐漸失去納谏功能,最終成為宮殿前的裝飾性建築構件。這一演變過程在《古今注》等古籍中均有詳細記述。

網絡擴展解釋

“謗木”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工具,主要用于收集民衆谏言。以下是詳細解釋:

1.起源與功能

2.形式與演變

3.曆史記載

4.現代關聯

“謗木”是中國早期政治開明的标志,通過鼓勵民衆批評時政,輔助統治者改進治理。其名稱中的“謗”體現了古漢語詞義的演變,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鬓面才業饞包猖蹷蹈壅電改洞心多話二地主高士湖歌呼乖刁寡趣號燈鶴頂黑畫鴻彩皇然徽纆匠石簡惠鑒取角韻警犭今文經畸翁困踬剌戾兩輸戶陵殿龍潛鳳采脔婿漫步嫟稱偶方牆籬牽牛星秦王破陣樂崷崪缺盆囷窌觞令砂土折措深洞升學樹點術客踏牀闆填坑滿谷王體晚育蝸廬物理無義下車陷搆小嬸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