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木的意思、謗木的詳細解釋
謗木的解釋
相傳 堯 舜 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谏言,稱“謗木”。見《史記·孝文本紀》。《後漢書·楊震傳》:“臣聞 堯 舜 之世,諫鼓謗木,立之於朝。”後世因于宮外立木以示納谏,仍稱“謗木”。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匦使》:“ 梁武帝 詔于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橫議者投謗木函,求達者投肺石函,則今之匭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巴陵本末》:“朕訪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蓋與諫鼓、謗木同意。”
詞語分解
- 謗的解釋 謗 (謗) à 惡意攻擊别人,說别人的壞話:謗譏。謗讪。謗議。謗毀。诽謗。 責備:謗木(傳說中舜設立的供人寫谏言的木牌,後代仿效。亦稱“華表木”)。“厲王虐,國人謗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網絡擴展解釋
“謗木”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工具,主要用于收集民衆谏言。以下是詳細解釋:
1.起源與功能
- 堯舜時期首創:相傳堯、舜在位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即“謗木”),供百姓書寫谏言或批評時政,以此廣開言路。
- 别稱:又稱“華表木”“诽謗木”,其中“謗”古義為公開議論、批評,非現代貶義。
2.形式與演變
- 材質與設置:最初為木質立柱,立于城門、朝堂等顯要位置。
- 後世發展:梁武帝時期,在謗木旁增設“謗木函”,專門收納民衆意見,成為“匦”(意見箱)的前身。
3.曆史記載
- 文獻佐證:《史記·孝文本紀》《後漢書·楊震傳》均記載其用途,如“谏鼓謗木,立之于朝”。
- 功能延續:宋代仍沿用類似制度,如宋理宗下诏“求谠言,與谏鼓、謗木同意”。
4.現代關聯
- 文化象征:謗木被視為古代民主議政的雛形,後世演變為華表,成為中華文化象征之一。
“謗木”是中國早期政治開明的标志,通過鼓勵民衆批評時政,輔助統治者改進治理。其名稱中的“謗”體現了古漢語詞義的演變,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謗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對樹木進行惡意中傷或诽謗。它的拆分部首是谷和木,谷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其與樹木相關。樹心位于樹木的中間,象征樹木的真實本質和内涵。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2畫。
《謗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它在古代的文獻中有所記載。在《周易·系辭上》中有一句話:“謂樞橐,操謗木也。”這句話中的“謗木”即指操縱說謊和中傷的言論之意。
《謗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謗木,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謗木》的寫法較為困難,它的結構複雜而繁瑣。然而隨着現代漢字的簡化,相應地也簡化了他們的寫法,使其更易于書寫和閱讀。
例句:
1. 他總是用不實的言辭來謗木别人的聲譽。
2. 那個人因為嫉妒而不停地謗木周圍的人。
與《謗木》相近的詞語有:
1. 诽謗:指惡意中傷或诋毀他人的名譽。
2. 抨擊:指批評或打擊他人的言論、行為等。
與《謗木》相反的詞語有:
1. 贊美:指由衷地稱贊和贊美他人。
2. 表揚:指公開稱贊和肯定他人的好言辭。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也歡迎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