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注:“皆古書名。”“三墳”,三皇之書,也有認為系指天、地、人三禮,或天、地、人三氣的,均見 孔穎達 疏引。近人 章炳麟 《檢論·尚書故言》則謂:“墳、丘十二,宜即 夷吾 所記 泰山 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墳書》,分山墳、氣墳、形墳,以《連山》為 伏羲 作,《歸藏》為 神農 作,《乾坤》為 黃帝 作,各衍為六十四卦,系之以傳,且雜以《河圖》,實系 宋 人僞造。
"三墳"是漢語古籍中的專有名詞,指中國上古時期的三部重要典籍。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漢語大辭典》将其定義為:"三皇之書。墳,大道。三墳即三皇時代的典籍。"
從文獻學角度考察,"三墳"具體包含:
現代學者餘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提出新解:"三墳實為三類典籍總稱:卦象、政典、形法"。這一觀點被《辭源》(修訂本)部分采納,指出三墳可能包含《連山》《歸藏》等早期易學文獻。
需注意現存《三墳書》系北宋時期發現,學界普遍認定為僞作(《中國僞書綜考》)。當前主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條,标注為"傳說中的古書"。
“三墳”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三皇之書
指伏羲、神農、黃帝三位上古帝王的著作,内容涉及宇宙規律與治國大道。據《尚書序》記載,“三墳”與“五典”“八索”“九丘”并稱古書名,其中“墳”意為“大”,象征其承載的宏大思想。
《易經》的組成部分
包含《連山》《歸藏》《乾坤》三部分,合稱“三墳”,是《易經》的核心内容。其作用并非占卜預測,而是用于證悟宇宙生成與萬物演化之理,如“三墳四易圖”揭示了從混沌至萬象的演變過程。
載體與命名考據
“墳”可能指古代以泥土或石闆為載體的文獻形式,類似兩河流域的泥版或陶版。這一命名反映了早期文字記錄的物質形态。
指連續失去父母與配偶的極端悲痛,形容人生遭遇重大打擊。但此用法非主流,更多見于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現存《三墳書》被學者章炳麟等質疑為宋代僞作,因其内容雜糅《河圖》等元素,與先秦文獻記載不符。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古籍,通常指三皇經典或《易經》體系;若描述情感創傷,則為引申比喻。
白石脂白銀捕魚楚媪大利稽耳韻風師改教甘藍葛衣共張貴爵詭诓閨苑孤林惠潤嬌娆嘉許金剛眼闿切老套筒老衣磊瑰不覉勒緊兩合公司連忙六牲隆德露形魯拙縷舉袂裾米麥密印末造幕府木柈南渡難更仆數僻緩潛影氣泡跂石紗廚賞燈生徒深解屍官矢口守靈衰宗司詞私誼通時達務塗廪文骨文英向蕲校飾銷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