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風;烈風。《莊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衆竅為虛。” 成玄英 疏:“厲,大也,烈也。” 唐 慧皎 《高僧傳·犍陀勒》:“ 勒 令執袈裟角,唯聞厲風之響,不復覺倦,須臾至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郊壇大風》:“次晨厲風震蕩,從官辟易,至不能成禮而罷。”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故其平生,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僞飾陋習,悉與蕩滌。”
(2).指西北風。《呂氏春秋·有始》:“西北曰厲風。”
(3).喻以高尚的行為激勵影響。《隸釋·漢孝廉柳敏碑》:“君清節儉約,厲風子孫。”
即疠風。中醫病名,麻風病。《素問·風論》“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唐 王冰 注:“始為寒熱,熱成曰厲風。”
“厲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高權威性來源,具體解釋如下:
厲風的字面意義為大風、烈風,由“厲”(猛烈、嚴厲)和“風”組合而成,形容風勢強勁猛烈。例如:
特定風向
在《呂氏春秋》中,“厲風”被解釋為西北風,體現了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分類。
象征性比喻
可引申為強大的力量或趨勢,如“雷厲風行”形容行動迅速果斷(參考成語中的“厲風”);或比喻以高尚行為激勵他人,如《呂氏春秋》中“喻以激勵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用法,可參考《莊子》《呂氏春秋》等文獻,或查閱詞典中的例句。
《厲風》一詞意為狂風、猛烈的風。它由“廠”和“風”兩個字組成,其中“廠”為左右結構的漢字部首,表示形狀似廠房,字義為“工地”或“老師”;“風”為單獨的漢字,表示風的意思。兩個字筆畫總數為11劃,其中“廠”的筆畫數為2劃,“風”的筆畫數為8劃。
《厲風》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厲”字的寫法為“厲”,即在“廠”的上方加一橫,表示更加猛烈的意思。而“風”字的繁體寫法則為“風”,相比簡體字更加繁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由于曆史演變的原因,有些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厲風》為例,古代寫法中的“厲”字有兩種寫法:“厲”和“厲”,前者在“廠”的上方有一點,後者則沒有。《左傳》中有一句例句:“厲風疾牛,不能舍也。”這句話意為“猛烈的風使牛難以安甯,不能離開。”
與《厲風》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厲風高簇、狂風暴雨、疾風勁草
近義詞:狂風、勁風
反義詞:和風、微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