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宋 有人請為 燕王 在棘刺的尖端刻猴,企圖騙取優厚的俸祿; 燕王 發覺其虛妄,乃殺之。事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以“棘猴”喻徒費心力或欺詐誕妄。 唐 李白 《古風》之三五:“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 元 貢師泰 《寄靜庵上人》詩:“世事同蕉鹿,人心類棘猴。”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棘猴玉楮,非不絶人倫、侔化工,幾於淫矣。” 王闿運 《論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懶姑息,孰肯而刊楮七日以削棘猴?”
“棘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棘猴”比喻徒費心力或欺詐誕妄的行為,常用于形容不切實際、虛妄的企圖或騙局。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強調行為的荒誕性與不可實現性。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戰國時期,宋國有人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猴子,以此騙取燕王的優厚俸祿。燕王起初信以為真,但經右禦和治工(工匠)指出此事不可能後,發現是騙局,最終處決了宋人。
現代語境中,“棘猴”多用于批評不切實際的空想或欺詐行為,例如:
該成語因典故的戲劇性,常被引申為對人性貪婪與輕信的警示,具有文化批判意義。
棘猴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為“木”和“個”兩個部首,共有9個筆畫。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
“棘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中國文學作品《西遊記》,是其中的一個形象的名稱。 在《西遊記》中,“棘猴”指的是一種外形像猴子的妖怪,它的身上長滿了尖銳的刺。它善于躲避,也非常狡猾。這個形象形容了那些靈活機敏,善于逃避困境的人。
繁體字中,“棘猴”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特别的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棘猴”的古代寫法是“㐻猴”。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而被簡化的寫法所代替。
1. 他聰明靈活,就像一隻棘猴一樣,很難抓住他。
2. 這個毛筆字畫描繪了一隻活潑的棘猴。
棘猴并沒有形成常用的組詞,因為它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特點。可以與其他形容詞、名詞、動詞組合來形成更具體的描述。
與“棘猴”意思相似的詞語有:狡猾、機敏、聰明等。
與“棘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笨拙、愚蠢、遲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