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王蔧的意思、王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王蔧的解釋

植物名。即地膚,也稱王帚、落帚。《爾雅·釋草》:“葥,王蔧。” 郭璞 注:“王帚也,似藜。其樹可以為埽蔧, 江 東呼之曰落帚。” 唐 盧照鄰 《山林休日田家》詩:“徑草疏王蔧,巗枝落帝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王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植物名稱,特指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又稱灰菜、灰灰菜等。該詞具有以下詳細釋義:

一、植物學釋義

王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特征包括:

二、文獻溯源

“王蔧”之名最早見于古代典籍:

三、名稱考據

“王”字或表其植株高大(藜可高達1.5米),亦有學者認為“王”通“旺”,形容其生長繁茂;“蔧”則源于其屬名Chenopodium(希臘語“chen”意為鵝,“pous”意為足),指葉片形似鵝掌。

四、實用價值

  1. 食用:嫩莖葉為傳統野菜,需焯水去除草酸鈣,可涼拌、煮湯。
  2. 藥用:《全國中草藥彙編》載其性平味甘,可清熱祛濕、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瘍 。
  3. 飼用:全草可作牲畜飼料。

五、文化意涵

王蔧在民俗中象征頑強生命力(因耐貧瘠土壤),《詩經·小雅》中“南山有台,北山有萊”的“萊”即指藜類,反映早期農耕文明對野生植物的利用 。


參考文獻來源

  1. 《爾雅》釋草篇(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3.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4. 《詩經植物圖鑒》(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王蔧”是古代文獻中對植物地膚的别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王蔧”指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為地膚(Kochia scoparia),屬于藜科。其莖枝可制掃帚,因此俗稱“掃帚菜”。

  2. 植物特征

    • 形态:葉互生,呈披針形;夏季開黃綠色小花,無花瓣。
    • 用途:嫩葉和果實可食用,成熟後莖稈可作掃帚。
  3. 曆史文獻記載

    • 《爾雅·釋草》載:“葥,王蔧”,郭璞注:“王帚也,似藜。”說明其别名“王帚”或“落帚”。
    • 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山林休日田家》中提及:“徑草疏王蔧”,印證其作為常見植物的存在。
  4. 其他名稱與分布
    在江東地區(今長江下遊)被稱為“落帚”,現代多稱“地膚”或“掃帚菜”,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文或植物學信息,可參考《爾雅》《漢語大詞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碑牓陂渠本作抃賀遍行蹩扭測杆長姣酬驗登崇俊良兜攬發狠挂綠隍陴胡話金奏疾言厲氣戟支絶澗克協愦悶亮隔連系詞遴委留級禮物隆幹龍井旅谷矛盾論馬辛模塊目呼拿樁暖翠片辭強食自愛青标畎壟圈子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人祇深言蛇神牛鬼十使失職首露收受收業殊賞送嫁唆令啴諧鐵殳銅精宛爾望廬山瀑布沃州五馬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