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王蔧的意思、王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王蔧的解釋

植物名。即地膚,也稱王帚、落帚。《爾雅·釋草》:“葥,王蔧。” 郭璞 注:“王帚也,似藜。其樹可以為埽蔧, 江 東呼之曰落帚。” 唐 盧照鄰 《山林休日田家》詩:“徑草疏王蔧,巗枝落帝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王蔧”是古代文獻中對植物地膚的别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王蔧”指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為地膚(Kochia scoparia),屬于藜科。其莖枝可制掃帚,因此俗稱“掃帚菜”。

  2. 植物特征

    • 形态:葉互生,呈披針形;夏季開黃綠色小花,無花瓣。
    • 用途:嫩葉和果實可食用,成熟後莖稈可作掃帚。
  3. 曆史文獻記載

    • 《爾雅·釋草》載:“葥,王蔧”,郭璞注:“王帚也,似藜。”說明其别名“王帚”或“落帚”。
    • 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山林休日田家》中提及:“徑草疏王蔧”,印證其作為常見植物的存在。
  4. 其他名稱與分布
    在江東地區(今長江下遊)被稱為“落帚”,現代多稱“地膚”或“掃帚菜”,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文或植物學信息,可參考《爾雅》《漢語大詞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王蔧》的意思

《王蔧》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是指古代官員出使外國傳遞消息或者與外國人交流時所使用的一種信物或憑證。也可以指正式代表國家進行外交活動的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王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王(wáng)和蔧(huì)。其中,王的拆分部首是玉字旁,蔧的拆分部首是艹字頭。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王的總筆畫數是4畫,蔧的總筆畫數是10畫。

來源和繁體

《王蔧》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外交實踐,用于形容外交活動中的官員和信物。古時候的中國與周邊國家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外交往來。

在繁體中,王蔧的寫法是「王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錄,古時候《王蔧》這個詞的寫法為「王蕙」。在這個寫法中,「蕙」字的頂部由「艹」字頭組成,下部是「王」字。

例句

1. 他被任命為王蔧,代表國家與外國進行外交交流。

2. 在古代,王蔧将國家的消息傳遞給外國的使者。

組詞

1. 王侯蔧:指貴族身份的外交官員。

2. 蔧信:指外交活動中傳遞的信函或信物。

近義詞

1. 使節:代表國家進行外交活動的高級官員。

2. 外交官:代表國家處理外交事務的官員。

反義詞

1. 内務官:處理國内事物的官員,與王蔧進行區分。

2. 内政:與外交相對,指國内事務的管理和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