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來遲的意思、姗姗來遲的詳細解釋
姗姗來遲的解釋
(1).語出《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 李夫人 不已,方士 齊 人 少翁 言能緻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 李夫人 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 顔師古 注:“姗姗,行貌。”後因以“姗姗來遲”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态。 清 無名氏 《帝城花樣·小芗傳》:“ 小蘭 如芙蓉女兒,明秀無匹,姗姗來遲,媚不可言。”
(2).形容來得很晚。 黃遠庸 《虛三6*級省制案之輪廓》:“蹉跎復蹉跎之省制案中,被以奇異之服色、姗姗來遲者,則所謂虛三6*級省制案者也。”
詞語分解
- 姗姗的解釋 走路從容,不緊不慢的樣子她終于姗姗來遲詳細解釋.動作緩慢貌。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語·大膽秀才》:“須臾見一麗女子,自棺中姗姗而出。” 朱自清 《旅行雜記》二:“那時我總以為第二句應該開始了,豈知
- 來遲的解釋 漢武帝 為 李夫人 所作詩中之辭。 李夫人 少而夭卒, 漢武帝 思念不已。方士 少翁 言能緻其神。令帝居帳,遙望見好女如 李夫人 之貌。帝益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姗姗來遲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姗姗來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詞義:形容人慢騰騰地來晚,或事物延遲到達的狀态。其中“姗姗”指走路緩慢從容的樣子,原多用于女子步态,後延伸至一般場景。
- 感情色彩:中性詞,可表達客觀描述,也可暗含輕微責備(如重要場合遲到)。
二、出處與典故
- 曆史淵源: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漢武帝因思念已故的李夫人,方士少翁稱可招其魂魄。武帝望見影子卻不得近,歎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來遲!”
- 演變:最初形容女子步态優雅,後逐漸泛化為“遲到”之意。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偏正式,常作謂語或賓語(如“他姗姗來遲”“成了姗姗來遲的焦點”)。
- 典型例句:
- 會議即将開始,他卻姗姗來遲,未做任何解釋。
- 女主角在樂聲中姗姗來遲,向觀衆緻意。
- 適用場景:
- 描述遲到的人或延遲的事件(如“春天姗姗來遲”)。
- 文學中渲染從容的姿态(如“她姗姗步入宴會廳”)。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蝸行牛步、緩不濟急、慢條斯理。
- 反義詞:捷足先登、争先恐後、如期而至。
五、補充說明
- 讀音注意:“姗”讀作shān(非“sān”或“sàn”)。
- 常見誤用:避免用于形容快速或準時到達的情景。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或成語詞典(來源:綜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姗姗來遲
姗姗來遲(shān shān lái chí)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表示某人或某事物遲到或出現時機不巧。
拆分部首和筆畫
姗(女字旁):女子;四筆;部首37.5
來(人字旁):人來;七筆;部首9
遲(辶字旁):辶川西;十二筆;部首162
來源
“姗姗來遲”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文選·宋應星》:“太史公曰:‘夫人之力,過人數倍。人有兵,人亡。天有兵,國亡。士矣哉!雖姗姗萬目,終有所至。”意為天時不可違背,人力隻是有限的。
繁體
《姗姗來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姗姗來遲》
例句
他姗姗來遲,錯過了會議的開始。
組詞
姗娜、來到、遲到、達到
近義詞
遲到、晚到、延遲
反義詞
準時、及時、早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