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師符的意思、天師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師符的解釋

舊俗端午日以黃紙蓋以硃印,繪天師、 锺馗 像或五毒符咒,粘于中門以避祟惡,謂之天師符。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天師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師符,是中國道教文化中一種具有特定宗教功能和象征意義的符箓,主要由道教正一派(又稱天師道)使用。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核心定義與起源: “天師符”的字面意思是指由“天師”所創制或傳授的符箓。“天師”在道教中專指張道陵(張陵)及其嗣位後裔。相傳張道陵在東漢時期于鶴鳴山(或作鹄鳴山)修道,得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他及其傳人所繪制、用于召神劾鬼、驅邪禳災、治病延年的符箓,即被稱為“天師符”。它象征着天師的神聖權威和溝通天地神靈的能力。來源:《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宗教大辭典》。

  2. 宗教功能與象征:

    • 召神劾鬼: 天師符被認為具有召請神明護佑、制服鬼祟妖邪的力量。符文中常包含神祇名諱、星圖、雲篆(一種道教特有的神秘文字)等元素,象征着天師代天行法的權威和與神界的契約。來源:《道法會元》、《正統道藏》相關符箓文獻。
    • 驅邪禳災: 這是天師符最廣為人知的用途。人們相信佩戴或張貼天師符可以抵禦邪氣、瘟疫、災禍的侵擾,保護家宅平安、個人安康。尤其在傳統民俗中,端午節張貼天師符以避“五毒”、驅瘟神是重要習俗。來源:地方民俗志研究、道教齋醮科儀文獻。
    • 治病延年: 部分天師符也被用于道教醫術中,通過焚化符箓和水服用(符水),或佩戴于身,以期達到治療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這體現了道教“醫道通仙道”的理念。來源:《千金方》(孫思邈,深受道教影響)、《赤松子章曆》等。
  3. 結構與形式: 天師符通常由朱砂或墨書寫于特定的紙(如黃表紙)或絹帛上。其結構複雜,包含:

    • 符頭: 常以“敕令”或代表三清祖師(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符號開頭,表明符令的至高無上來源。
    • 符膽: 符的核心部分,包含主事神祇(如張天師、太上老君、某部天将)、所要達成的目的(如“鎮宅”、“驅邪”、“保命”)以及關鍵的雲篆秘文。
    • 符腳: 結尾部分,常以“罡”字或星鬥圖案結束,表示踏罡步鬥,增強符的法力。其圖形常融合了文字、星象、神像等元素,充滿神秘色彩。來源:道教符箓學專著、曆代天師府傳承資料。
  4. 文化内涵與影響: 天師符不僅是宗教法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反映了古人對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對平安健康的祈願以及對神秘力量的信仰。其圖案、用法已融入民間習俗(如端午貼符)、文學藝術(如《水浒傳》中洪太尉誤走妖魔情節涉及伏魔殿符箓)和建築裝飾(如門楣上的鎮宅符)。它體現了道教“天人感應”、“以術濟世”的思想。來源:中國民俗學研究、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研究。

總結來說,“天師符”特指源于道教正一派祖師張道陵及其傳承體系的神聖符箓,是道教用以溝通神靈、行使法職、驅邪禳災、治病護身的重要宗教工具和文化符號,承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與民俗傳統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天師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道教符咒,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天師符是舊時端午節習俗中使用的驅邪符咒,以黃紙為底,加蓋朱紅印章,繪制道教天師張道陵、鐘馗像或五毒(蛇、蠍等)圖案。其曆史可追溯至漢代,據《後漢書》記載,道教符咒文化在當時已具雛形,而端午節貼符的習俗在清代文獻《燕京歲時記》中明确記載。

二、功能與使用場景

  1. 驅邪避祟:符咒内容多含道教經文或神像,民間認為可驅除疫病、毒蟲等邪祟,保護家庭平安。
  2. 節慶習俗:主要在端午節期間張貼于門楣或中堂,部分地區亦用于其他節慶或道教儀式。
  3. 佩戴用途:小型符咒可隨身攜帶,作為護身符使用。

三、文化象征與演變

四、相關别稱

天師符在不同地區或場合也被稱為“靈符”“五雷符”。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或符咒圖案細節,可參考清代《燕京歲時記》或道教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罷憊苞孽标點符號不免抄白俦列鉏吾存心怠息吊門鵝腿子豐廚風激電飛覆杯池高縆伎高師高壯鼓嘟鬼怕惡人鶴民國虎跱見官矯易節召極樂世界金剛揭谛旌竿金蘋果噤聲寄養絶妙魁梧柳思論議露水緣馬上牆頭美姐鳴跼母牛牛骥同槽弄瓦觑當忍垢日旗砂汞燒春十二指腸石灰石時廱衰蓬甜寃對桐花鳳團扇忘掉韋絝畏卻閑語骁騎營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