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匈奴 。系 王莽 所改稱。《漢書·匈奴傳下》:“ 天鳳 二年…… 鹹 等至,多遺單于金珍,因諭説改其號,號 匈奴 曰‘ 恭奴 ’,單于曰‘善于’,賜印綬。”參見“ 匈奴 ”。
“恭奴”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曆史政治稱謂(主要含義) 根據的記載,“恭奴”是王莽篡漢後對匈奴的官方改稱。公元15年(天鳳二年),王莽派使者攜帶金銀財寶安撫匈奴,單方面将“匈奴”更名為“恭奴”,單于改稱“善于”,并頒發新印绶。這一行為帶有政治貶低意圖,通過字面意義的“恭順之奴”來強調匈奴應臣服于新朝。
成語化引申(次要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恭奴”可拆解為“恭敬+奴仆”,形容對他人極度謙卑服從的狀态。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屬于現代對字面的衍生解讀。
建議優先采用曆史學解釋,尤其在涉及漢代文獻時,需注意王莽改制背景下的特殊政治命名現象。若在文學或口語場景中遇到該詞,則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恭奴(gōng n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祖先漢字的部首是“心”,筆畫共有9畫。
“恭奴”一詞最早見于《詩經·豳風·恭己正南》:“濟濟恭己,奄回如也,忽反如也,反反如也。”該篇詩描繪了一種嚴肅莊重的氛圍,用以表達人們對自身行為的尊重和規範。
在繁體字中,恭奴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恭奴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恭”的上方有一個豎折,形似“工”的“十”字,表示恭敬之意;“奴”的上部分則由兩個相連的“口”字組成。
恭奴一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表現出的恭敬、虔誠、謙遜等态度。例如:
他恭奴相待,絲毫不敢怠慢。
面對領導,應以恭奴的态度表達自己的觀點。
恭奴的組詞包括:
恭敬、奴才、恭謹、謙奴、奴顔婢膝等。
與恭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虔誠、敬畏、恭敬、恭謙等。
與恭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傲慢、不敬、自大、放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