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局部完善。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故宜屈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
“偏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典文獻和現代語境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核心含義
根據《文心雕龍》等古籍,“偏善”原指“局部完善”,即某一部分達到完美,但整體未均衡()。例如南朝劉勰提到“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強調放棄片面追求局部精巧,學習整體美。
部分現代解釋認為,“偏善”可理解為“偏向善良的一方”,即在處理問題時更偏袒或側重道德上善的立場()。例如在評判事物時,主觀傾向于支持符合道德标準的一方。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或權威詞典。
《偏善》一詞是指經驗不夠廣泛或立場有限,以至于對某個問題或某個人物有所偏袒或喜愛的現象。
《偏善》的部首是人,總共有9個筆畫。
《偏善》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原指稱頌古代聖人的偏愛和善意。後來演變為表示個人偏袒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偏善的寫法為「偏善」。
在古代漢字中,《偏善》可以使用「扁」和「善」兩個字來表示。其中「扁」有着平直、偏向一邊的意思,而「善」則代表喜好、擅長。
他總是對這個學生過于偏善,讓其他同學感到不公平。
這個法官對被告過于偏善,裁決結果受到了質疑。
組詞:偏視、偏心、偏愛。
近義詞:偏私、偏袒。
反義詞:公正、公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