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砍伐。 唐 李白 《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詩:“冥居順生理,草木不翦伐。” 明 宋濂 《甯山續說》:“自喪亂以來, 淮 楚 先被其害,崖非不高也,谷非不深也,亦罹其蹂踐翦伐之苦,盡失其故态。”
(2).讨伐。 唐 柳宗元 《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黃賊狀》:“雖狐鼠之陋,無足示威,而蜂蠆之微,猶能害物,必資翦伐,方緻和平。” 宋 蘇舜欽 《己卯冬大寒有感》詩:“然由在遇專,丑類易翦伐。” 清 曾國藩 《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此軍經營 安慶 ,翦伐沿 江 諸城,凋喪尚少。”
“翦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農耕中的“砍伐雜草以保護莊稼”(),後引申為破壞、毀滅,常用于描述戰争、災難等造成的嚴重破壞,或對某領域的摧毀性行為()。
二、具體釋義
砍伐
原義指物理層面的砍伐,如唐代李白《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草木不翦伐”即指不破壞自然植被()。明代宋濂文中“蹂踐翦伐”也指戰亂中的破壞()。
讨伐
引申為軍事行動中的征讨,如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黃賊狀》以“翦伐”喻武力鎮壓叛亂(),清代曾國藩描述湘軍作戰時也使用此詞()。
三、語境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兼具自然破壞與人為征伐的雙重意象。例如宋代蘇舜欽詩句“丑類易翦伐”将讨伐對象比作待清除的雜草(),體現了語義的融合。
總結
“翦伐”既可指具象的砍伐行為,也可喻指抽象的政治軍事鬥争,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詞義:
《翦伐》是一個動詞詞組,含義是剪斷、砍伐。在農林牧漁業和林業方面常常用到這個詞,表示對樹木或植物進行剪、砍等操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翦伐》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羽”字部,右邊是“攴”字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8。
來源:
《翦伐》詞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木》中,意為砍伐樹木。
繁體字:
《翦伐》的繁體字為「劍伐」,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翦伐》通常采用“䒏”和“攴”來表達。例如,魏晉時期的隸書《尚書廣記》中寫作「䒏」。
例句:
1. 村民們正在翦伐山林中的雜草,為農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2. 為了建設新居,工人們正在翦伐周圍的樹木。
組詞:
- 翦草:剪除、修剪草木。
- 翦除:剪除、鏟除。
- 翦石:用刀或石器切削石頭。
近義詞:
- 砍伐:翦伐和砍伐的意義相近,都指剪斷、切斷樹木或植物。
- 砍伐:用刀、斧或其他銳器砍斷或砍倒樹木。
反義詞:
- 也許你會明白,這沒有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