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被野火燒過的地面。 唐 劉禹錫 《壯士行》:“徐行出燒地,連吼入黃茆。” 唐 無可 《奉和段著作山居呈諸同志次本韻》之一:“履溫行燒地,衣赤動霞風。” 宋 孔平仲 《馬上口占》:“凍條桑破眼,燒地草抽心。”
(2).把地面燒熱。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教舞鱉者,燒地置鱉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
“燒地”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被野火燒過的地面
指自然或人為的野火焚燒後留下的土地,常見于古代詩文描述。例如:
将地面燒熱
一種人為加熱地面的行為,見于曆史記載中的特殊用途。如明代陳繼儒《珍珠船》記載:“教舞鼈者,燒地置鼈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
基本含義:原指戰争中燒毀土地以阻止敵軍利用,後引申為“徹底破壞或毀滅某物使其無法恢複”。
用法:多用于形容破壞性行為,如“燒地戰術”“燒地政策”等,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燒地”既包含自然現象與人為行為的字面意義,也承載了曆史戰争中的策略性比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燒地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用火燒掉土地上的植物和雜草。燒地在農業、園藝和土地開發等領域被廣泛使用。
燒地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由“火”和“地”兩個部分組成。
燒地的筆畫數量為13劃,其中“火”部分4劃,“地”部分9劃。
燒地這個詞的來源與古代農業有關。在古代,農民會使用火焚燒土地上的雜草、稭稈等,以起到清除雜草和雜質,減少病蟲害的作用。
燒地的繁體字為「燒地」。
在古代,燒地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例如,清代文字學家郭紹虞在他的《字通》一書中,将燒地寫作「灴地」。
1. 農民在春耕之前常常會燒地,以提高土地的肥力。
2. 這片未開墾的土地需要進行燒地處理。
燒地的相關詞彙有:燒荒、燒田、燒麥、燒山、燒林等。
燒地的近義詞有:焚燒、火燒、燃燒。
燒地的反義詞有:種地、耕地、播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