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陕洛的意思、陕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陕洛的解释

陕县 和 洛阳 的并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温公 熙寧 元丰 间尝往来于 陕 洛 之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陕洛”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特指陕西省关中地区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合称,尤其强调两地之间的地域联系与历史渊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 字面释义与地域指向

二、 核心历史背景与典故来源 “陕洛”一词的深层含义根植于中国早期历史的一个重要典故——“分陕而治”:

  1. 典故出处: 据《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共同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有效治理王畿地区,两位重臣决定以“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为界,将王畿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2. “分陕而治”: 周公负责管理陕地以东的地区(“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负责管理陕地以西的地区(“陕以西召公主之”)。这个“陕”是具体的地名(陕原/陕陌),位于后来的洛阳(东都)和镐京/丰京(西都,在今西安附近)之间。
  3. “陕洛”的引申: 后世将“分陕而治”中的“陕”引申为关中地区(召公所治之西),将周公所治的“陕东”核心区域引申为洛阳地区。因此,“陕洛”便成为代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这两大核心区域的合称,象征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及其辐射区域。

三、 历史与文化内涵 “陕洛”一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 政治中心象征: 长安(西安)与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所在地(如西周、秦、汉、唐以长安为都;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等以洛阳为都)。“陕洛”区域长期是华夏文明的政治心脏地带。
  2. 文明发源地: 关中平原(陕)是周、秦文明的摇篮,河洛地区(洛)是夏、商文明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3. 战略要冲: 连接陕洛的崤函古道(函谷关、潼关一线)是古代沟通东西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4. 文化交融区: 陕洛地区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和发展中心,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早期传播的重要区域(如洛阳白马寺)。两地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5. 历史事件舞台: 从西周分封、秦统一六国、楚汉相争、东汉定都、魏晋更迭、隋唐盛世到宋金对峙,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在陕洛大地上演。

“陕洛”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其核心含义是指以陕西省关中平原(西安为中心)和河南省洛阳地区(河洛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它源于西周“分陕而治”的典故,后引申为两大古都及其腹地的合称。这个词不仅标定了特定的地理范围,更承载了该区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文明发源地、战略要冲和文化交融区的深厚历史底蕴,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格局的关键概念之一。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陕洛”是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陕洛”是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与洛阳(河南省地级市)的并称,指代两地之间的区域。这一用法多见于宋代文献,例如《嬾真子》记载司马光(温公)曾在熙宁、元丰年间往来于“陕洛之间”。

二、词源与发音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范围,如宋代文人的行迹记载。例如:“温公熙寧元丰间尝往来于陕洛之间”(《嬾真子》卷二)。

四、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陕洛”作为成语,表示“远离中心而孤立无援”,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典籍或主流辞书,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传。建议以地理并称为主要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足和尚宝瓶座不耻下问不服水土不扬参叩尘翳撤守丑肉躭疾簟子鼎湖風吟盖帽儿高光故识海子合翮户贴嘉瓜兼两九牛拉不转讥噪渴吻苦尽甜来浪道鍊性辽陇灵君慄然厘税柳七利贞马拉松漭瀁毛根木槵骈驰披历破镜分钗蒲草气不过嚅唲鋭密瑞气塞翁之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僧人上肢手械寿衣水层税屦书侩叹憾铁甲舰王考闲毁伭贶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