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步;行走。 清 魏源 《拟廬山石門澗詩》:“險夷易心目,奧曠殊趨履。二端孰從違,冥搜惑原委。”
“趨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ū lǚ,其核心含義為行步、行走。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人的步行或行走動作,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清代魏源在《拟廬山石門澗詩》中寫道:“險夷易心目,奧曠殊趨履”,通過對比地勢的險峻與開闊,描述行走時的不同感受。
單字拆解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強調行走的狀态或動作的差異性(如魏源詩句中的“殊趨履”)。
“趨履”側重描述行走的具體動作或狀态,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引申含義,屬于較為典雅的書面表達。
趨履是一個動詞詞組。趨表示向着某個方向快速移動,寓意為追隨、争先,履表示腳踏實地、行走。綜合起來,趨履可以理解為追隨他人腳步或者急速行動。
趨履的拆分部首是走和尺。走表示行走,尺表示将要行走的路。趨的拆分筆畫是7畫,履的拆分筆畫是13畫。
《趨履》最早見于先秦時期的《逸周書·檀弓上》:“冥冥其亡,無後昆弟兮。願得君子,如有趨履。”意思是指某個人快要走向亡故,沒有後繼者了,希望能有君子去承繼他的志向。後來,趨履引申為追隨、效仿。
《趨履》的繁體字是「趨履」。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趨履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趨的古漢字寫法是「趍」,「走」上面少一橫;履的古漢字寫法是「屢」,「尺」旁邊多了一點。
他們看到領導邁着堅定而穩健的步伐前行,紛紛趨履其後。
追隨、效仿、迅速行動、步伐、腳步等。
追隨、效仿、奔走、狂奔、迅捷等。
放慢、停滞、遲緩、踟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