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寡恩,少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 陵 雖孤恩, 漢 亦負德。” 李善 注:“言 陵 無功以報 漢 為孤恩, 漢 戮 陵 母為負德。” 唐 白居易 《李陵論》:“或曰, 武帝 不能明察,下聽流言,遽加厚誅,豈非負德?”
(2).承受恩德。 北周 庾信 《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雖復拔山超海,負德未勝;垂露懸針,書恩不盡。” 倪璠 注:“言恩德甚重,雖巨鼇不能負也。”
負德(fù dé)是漢語複合詞,由“負”與“德”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違背恩德或道義,具體包含兩層語義:
《說文解字》釋為“恃也”,本義為“依仗”,後引申為“背負”(如《詩經·小雅》:“是任是負”)→ 衍生“承擔”義(如負責)→轉指“違背、辜負”(如《史記》:“負約不信”)。
甲骨文象形“行路直視”,本義為“升、登”,後由“正直行為”引申為“恩惠、仁心”(如《論語》:“以德報怨”)及“道德準則”(如《孟子》:“得道者多助”)。
“負德”在古籍中主要有兩類用法:
指受惠于人卻背棄恩情。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歎:“漢王遇我厚,吾豈可向利而背義乎?”,後世評曰“韓信不負德,終遭疑忌”,此處“負德”即強調恩義的反面行為。
指行事有損倫理準則。如《南齊書·王融傳》批判:“躁競不止,終緻負德”,譴責其功利失節之舉。
《昭明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痛斥:“陵雖負德,漢亦寡恩”,雙向批判恩義斷裂。
白居易《贈友》詩自省:“曾為獨醒者,負德在君親”,流露對尊長的愧疚之情。
權威參考來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線上查閱)
“負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寡恩少德(道德缺失)
指缺乏恩義或道德敗壞的行為,常用于批評違背道義之人。例如李陵《答蘇武書》中提到“漢亦負德”,指漢朝對李陵的薄待。唐代白居易的《李陵論》也用此詞強調對不公行為的譴責。餘光中曾以“負德”形容政治人物做不該做的事。
承受恩德(被動接受恩惠)
表示對他人的恩惠有所承擔,隱含難以回報之意。北周庾信在《謝明皇帝賜絲布等啟》中寫道“負德未勝”,以巨鳌無法背負山海類比恩德深重。
相關擴展
“負德”常與其他詞組合使用,如成語“負德背義”(違背道義和信義),出自《東周列國志》。古代詩詞中亦頻繁出現,如張九齡“負德良不赀”、司馬光“西羌負德澤”等。
“負德”既可指主動的德行缺失,也可表被動的恩德承受,需結合語境理解。
白黑不分傍邊筆海嬖豎采問蠶書長安棋局陳規饬拏侈搪春莺啭辭學大文凳子釣艇斷言遏私反往鳳歎虎視否閉撫納鬼蜮伎倆孤興诃奪褐寬博黃初喤呷胡雲兼榮懼駭孔父練悉遼濡陵衛流電龍須席漏月沒羞冥索憑單馮河譬于歉忱前次敲定巧捷橋孔青龍車傾寤權巧散紊色笑杓衡聖小兒哂然式廓蜀馬無辠霞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