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達耿介,有操守。 蔡夢弼 《杜工部草堂詩話》卷一引 宋 蘇轼 詩:“風流自有高人識,通介寧隨薄俗移。”
“通介”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通”和“介”兩字構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通達耿介,有操守”,即既具備靈活變通的處世态度,又堅守正直的品格和原則。這種特質常用于形容人在複雜環境中既能適應現實,又保有道德底線。
字義拆分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曾用此詞表達對高尚人格的贊頌:“風流自有高人識,通介寧隨薄俗移”(意為:真正的高人既有風雅才情,又能堅持操守,不隨世俗浮沉)。
其他詩人如方回、韓維等也在詩詞中引用“通介”,強調處世的中道智慧。
應用場景
多用于評價人物的品格,如曆史人物傳記、文學作品中描述兼具智慧與原則的角色,或現代語境下讨論“變通與原則的平衡”。
“通介”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辯證色彩的詞彙,既涵蓋對現實的適應能力,又包含對道德底線的堅守。其内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適用于描述理想的人格特質或處世智慧。
通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通和介。
通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10。它的意思是聯繫、溝通、傳達。
介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7。它的意思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媒介,如信件、口信等。
通介一起使用,表示通過某種媒介來互相交流、傳遞信息。
通介一詞源于古代文字,其繁體為「通介」。
在古代寫法中,通介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用法并無差異。
1. 他們通過書信通介,保持了多年的友誼。
2. 在過去,沒有現代通訊工具時,人們通過口信進行通介。
1. 介紹:通過文字或口頭的方式來向他人展示或說明。
2. 通信:通過各種媒介進行信息交流和傳遞。
1. 傳遞:将信息從一方傳輸到另一方。
2. 交流:雙方通過各種方式互相交換信息。
隔閡:彼此之間沒有聯繫或無法溝通,信息無法傳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