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教化推行如風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語本《論語·顔淵》:“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晉書·潘尼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博我以文,弘我以道。萬邦蟬蛻,矧乃俊造。”
“化若偃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論語·顔淵》,原文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比喻上位者的品德如風,百姓如草,風拂過則草自然倒伏,強調以德治民的效果。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語》相關篇章及《晉書》記載。
《化若偃草》是一個成語,意為某人受到強大勢力的壓迫或惡劣環境的限制下,表現出柔弱低迷、失去鬥志的狀态。
下面是對這個成語的具體拆分:
部首:為“⼩”。偏旁:⼤,⼠。
總筆畫:12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這篇古文,其中寫道:“秋水共長天一色,水落石出,靜躺河床,化若偃草。”意思是秋天的水與天空的顔色融為一體,平靜地躺在河床上,宛如橫卧的草地。後來,人們将這個描述中的“化若偃草”這個詞組提取出來,用以形容人在困境中失去鬥志。
在繁體字中,成語“化若偃草”的寫法為「化若偃草」。
根據漢字的演變,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解釋,其中“化”字的古代寫法為“㐄”,而“偃”字則是由“人”和“匕”組成,意為人仰卧。當時的寫法可能是“㐄若人匕”。
以下是對這個成語的幾個例句:
- 他失去了工作,心情變得化若偃草。
- 經曆一系列的打擊後,他現在變得化若偃草,喪失了往日的自信。
- 在挫折面前,我們要堅持不懈,不要化若偃草。
一些與“化若偃草”相關的組詞有:“态度消極”、“喪失信心”、“失去鬥志”等。
近義詞可以是“失意”、“頹廢”、“灰心喪氣”。
反義詞可以是“頑強”、“奮發”、“發揚鬥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