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髮髻向額前俯偃。《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晉 崔豹 《古今注·雜注》:“堕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堕髻,一雲堕馬之餘形也。” 唐 許景先 《折柳篇》:“寳釵新梳倭堕髻,錦帶交垂連理襦。” 清 餘懷 《闆橋雜記·轶事》:“ 三娘 長身玉色,倭堕如雲。”
倭堕髻是古代中國婦女的一種經典發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形态 倭堕髻(wō duò jì)是漢魏時期流行的發式,特點是将發髻斜向一側盤結,形成「似堕非堕」的形态,類似騎馬時身體傾斜的姿勢。這種發髻因東漢權臣梁冀之妻孫壽推廣的「堕馬髻」演變而來。
曆史與流行
文學與文化意象 《樂府詩集·陌上桑》中「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生動描繪了漢代女子秦羅敷的經典形象。明清文人餘懷《闆橋雜記》也以「倭堕如雲」形容女子發髻的柔美。
相關發式 倭堕髻與堕馬髻常被混用,但嚴格來說,堕馬髻更強調發髻松散垂落的動态感,而倭堕髻偏向固定的一側斜髻。
擴展閱讀:唐代其他流行發髻包括雙雲望仙髻、驚鴻髻等,倭堕髻因簡潔優雅仍占一席之地。
《倭堕髻》(wō duò jì)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詞義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而言,它指的是古代中國人對倭寇所采用的髻發造型的稱呼。
《倭堕髻》的三個漢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亻”(人)、“土”、和“髟”(發絲)。總共的筆畫數是17個。
倭寇是指16至17世紀時期來自日本、朝鮮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海盜,常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的漁民和商船。倭寇通過駭人的外表和動作驚吓和威脅人們,為了容易辨認他們,倭寇通常将頭發梳成特殊的髻發造型,以此作為身份的象征。
《倭堕髻》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倭墮髻》。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和書寫規範有所不同。根據古時的寫法,《倭堕髻》可以寫成《倭墮髻》。
1. 他留着一頭整齊的倭堕髻,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
2. 在明代,很多士人為了表明自己的中國身份,都不再将頭發梳成倭堕髻。
組詞:倭寇、發髻、倭匪、堕髻
近義詞:發髻
反義詞:長發、短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