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晨鐘暮鼓的意思、晨鐘暮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晨鐘暮鼓的解釋

(1).語本 唐 李鹹用 《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佛寺中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後因以“晨鐘暮鼓”謂時日推移。 宋 陸遊 《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這些時想晨鐘暮鼓,馬足車塵,細看來恰便似雲影空中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宋荔裳廉使女》:“《敬業堂詩集》《中山尼》七古一篇,為 荔裳女 而作雲:‘……晨鐘暮鼓流光易,荏苒今年三十二。’”

(2).比喻令人警悟的話。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玉紅冊》:“三復此編,可當晨鐘暮鼓,喚醒衆生。” 清 青城子 《志異續編·監生》:“狐之現身説法,不啻晨鐘暮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晨鐘暮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én zhōng mù g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原指佛教寺院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早晨先鳴鐘後擊鼓,傍晚先擊鼓後鳴鐘。後引申為兩種含義:

    • 時光流逝的象征:通過鐘鼓聲的規律性,暗指日複一日的歲月更疊;
    • 警世箴言的比喻:形容能促人醒悟的話語,如鐘鼓般發人深省。
  2. 來源與演變

    • 佛教起源:源自唐代寺院作息制度,李鹹用《山中》詩句“朝鐘暮鼓不到耳”最早記錄了這一用法;
    • 文學化用:宋代陸遊在《短歌行》中以“晨鐘暮鼓無休時”暗喻世俗紛擾的持續。
  3. 佛教内涵
    寺院中敲鐘擊鼓時,僧人會誦偈語如“聞鐘聲,煩惱輕”,旨在提醒修行者勤修戒定慧、遠離貪嗔癡。其順序并非簡單的“晨鐘、暮鼓”,而是早晨先鐘後鼓,傍晚先鼓後鐘。

  4. 引申用法
    成語現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如“百年鼎鼎世共悲”)或強調警示作用(如“如暮鼓晨鐘般發人深省”)。

  5. 相關文化
    古代城市亦用鐘鼓報時,如唐代長安設鐘鼓樓,通過聲樂規範社會活動,後逐漸演變為時間管理的文化符號。

近義詞:當頭棒喝、暮鼓晨鐘
反義詞:渾渾噩噩、執迷不悟

若需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佛教儀軌細節,可參考《廬山高》《短歌行》等文獻或寺院叩鐘偈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晨鐘暮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早上的鐘聲和晚上的鼓聲,多用來形容日出日落時的宏偉場面和恢宏氣勢。它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晨、鐘和暮。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晨:部首是日,筆畫數為5; - 鐘:部首是金,筆畫數為8; - 暮:部首是日,筆畫數為12。 《晨鐘暮鼓》這個成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時期。傳說在唐太宗時,有一天他在晨練時聽到了宮庭裡晨鐘暮鼓的聲音,感到非常宏大和莊重。于是他便興起了詩興,寫下了著名的《晨鐘暮鼓》這首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首詩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描繪宏偉壯麗的場面。 《晨鐘暮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并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時候,寫“晨鐘暮鼓”這個成語時,字的形狀和寫法可能與現在有一些差别,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晨鐘暮鼓》的用法: 早晨,當晨鐘敲響,暮色降臨時,城市的景色仿佛被《晨鐘暮鼓》裝飾出來。 與《晨鐘暮鼓》相關的組詞有晨光、暮景、鐘聲等。 近義詞可以是旭日東升、鐘鳴鼎食。 反義詞可以是無聲無息、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