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七、八月東北信風。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自 白沙 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有麥信。”
季風或潮汛等隨節候定時到來,謂之上信。 唐 張祜 《襄陽樂》詩:“大堤花月夜, 長江 春水流,東風正上信,春夜特來遊。” 唐 陸龜蒙 《襲美以巨魚之半見分因以酬謝》詩:“誰與春江上信魚,可憐霜刃截來初。”
現代常用義:
指前一次寄出的信件,多用于書信往來中提及先前溝通内容。
例:“關于此事,我在上信中已詳細說明。”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古義項:
呈遞文書
古代指向上級或朝廷提交公文、奏章。
例:《宋史·職官志》:“凡上信,必由通進司遞進。”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通“上申”
表“向上陳述”之意,多見于明清文獻。
例:《明實錄》:“官員上信民情,不可延誤。”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上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區分:
氣象學概念(主流含義)
指七、八月的東北信風,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提到:“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有麥信”。此處的“信”指隨季節規律出現的風或潮汛,具有周期性特征。
引申的現代用法(特定場景)
在部分現代解釋中,“上信”被引申為“向上級呈遞信件或文件”,強調對上級的請示或彙報。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補充說明:
百口敗鱗殘甲半更寶篆弁首參軌充類至盡崇嶐炊人達哈頂點頓絕耳垢耳塞機拊育孤童寒貧闳妙皇太弟黃萎化氣家常裡短矯翰攪腦汁嘉羨假言巾額京毂窘匮踑坐居儉恺風科抄空襲憐遇龍奧露台之産旅人杧果莫知所為拗怒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潛客輕越三教九流山樓石镫試射舜華樹炮遂即檀那田漏提擄偷居吞象萬形晚豔無門下無為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