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怒不平。《舊唐書·鄭畋傳》:“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項羽 之屍;四塚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續新齊諧·陰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脫挾。歸問其故,猶拗怒咆哮。”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則如 嶺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洶,以受天下之瑰麗,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抑制怒氣。《文選·班固<西都賦>》:“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李善 注:“拗,猶抑也。於六切。”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一奴從東廊出,儀貌和悅,怡怡然;一奴從西廊出,憤氣勃然,拗怒而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巧娘》:“ 三娘 見母與 巧娘 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調停兩間,始各拗怒為喜。”
“拗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抑制怒火
指壓制或控制憤怒情緒。例如班固《西都賦》中“拗怒而少息”,李善注釋“拗,猶抑也”,即通過克制使怒氣平息。此用法多見于古文,強調隱忍不發。
憤怒不平
形容強烈且難以抑制的憤懑狀态。如《舊唐書·鄭畋傳》中“五侯拗怒”,清代袁枚《續新齊諧》中“拗怒咆哮”,均指情緒激烈到難以自控。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其動态語義。
拗怒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而情緒激動、易怒。下面将分别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拗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心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4,手部的筆畫數為6,心部的筆畫數為8。
拗怒最早來源于古漢語,其中“拗”字意思是扭曲、彎曲,而“怒”字意思是憤怒、生氣。結合在一起,拗怒形容一個人的情緒由于某種原因而扭曲、憤怒。
在繁體字中,拗怒的寫法沿用了簡體字的形式,即手部在上方,心部在下方。隻是繁體字的筆畫可能會略有不同,具體可根據字形來判斷。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拗怒的字形可能與現代寫法有些許差别。古字寫法常常采用一些古代的字形和結構,通過考古和文獻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古字的寫法,這對于研究古代文字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他一想起那件事就拗怒不已。
2. 她對待工作時總是拗怒,沒有一點耐心。
形容詞:狂怒、暴怒、激怒
動詞:發怒、憤怒、生氣
憤怒、暴躁、發怒
平靜、冷靜、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