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拗怒的意思、拗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拗怒的解釋

憤怒不平。《舊唐書·鄭畋傳》:“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項羽 之屍;四塚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續新齊諧·陰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脫挾。歸問其故,猶拗怒咆哮。”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則如 嶺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洶,以受天下之瑰麗,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抑制怒氣。《文選·班固<西都賦>》:“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李善 注:“拗,猶抑也。於六切。”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李衛公靖》:“一奴從東廊出,儀貌和悅,怡怡然;一奴從西廊出,憤氣勃然,拗怒而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巧娘》:“ 三娘 見母與 巧娘 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調停兩間,始各拗怒為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拗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抑制憤怒、壓抑怒氣。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和古代文獻用例,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構成

    • 拗 (ào/ǎo/yù):本義指折斷、違逆,引申為壓抑、抑制。此處取“抑制”之義。
    • 怒:指憤怒、憤懑的情緒狀态。

      二字組合為動賓結構,表示“強行壓制怒火”的行為。

  2. 權威辭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

    拗怒:抑制憤怒。

    例證引《後漢書·皇甫規傳》:“(羌人)畏(皇甫)規威嚴,拗怒不敢暴。”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源》(修訂本)亦釋:

    拗怒:抑制怒氣。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使用場景與語境

  1. 曆史文獻中的典型用例

    • 《後漢書·皇甫規傳》:描述羌人因畏懼皇甫規的威嚴,雖心懷憤恨卻強行壓制,不敢發動暴亂(“拗怒不敢暴”)。
    • 唐代韓愈《薦士》詩:“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後來相繼生,亦各臻阃奧。有窮者孟郊,受材實雄骜。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纡馀,奮猛卷海潦。榮華肖天秀,捷疾逾響報。行身踐規矩,甘辱恥媚竈。孟轲分邪正,眸子看瞭眊。杳然粹而精,可以鎮浮躁。酸寒溧陽尉,五十幾何耄。孜孜營甘旨,辛苦久所冒。俗流知者誰,指注競嘲傲。聖皇索遺逸,髦士日登造。廟堂有賢相,愛遇均覆焘。況承歸與張,二公疊嗟悼。青冥送吹噓,強箭射魯缟。胡為久無成,使以歸期告。霜風破佳菊,嘉節迫吹帽。念将決焉去,感物增戀嫪。彼微水中荇,尚煩左右芼。魯侯國至小,廟鼎猶納郜。幸當擇珉玉,甯有棄珪瑁。悠悠我之思,擾擾風中纛。上言愧無路,日夜惟心禱。鶴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通波非難圖,尺地易可漕。善善不汲汲,後時徒悔懊。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微詩公勿诮,恺悌神所勞。”**

      詩中“妥帖力排奡”一句,以“排奡”(矯健有力)反襯“拗怒”的壓抑狀态,體現情感的克制與爆發張力(注:韓愈詩中雖未直接使用“拗怒”一詞,但“排奡”常與“拗怒”對舉,後世注家多關聯解讀)。

  2. 情感特征

    該詞強調主動壓抑情緒的過程,多用于描寫人物在外部壓力(如權威、局勢)下強忍憤懑的狀态,隱含内心激烈沖突與外顯克制的矛盾。


三、引用文獻來源

  1.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

    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

  2.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3.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及權威辭書暫無公開線上版本,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實體書。)

網絡擴展解釋

“拗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基本解釋

  1. 抑制怒火
    指壓制或控制憤怒情緒。例如班固《西都賦》中“拗怒而少息”,李善注釋“拗,猶抑也”,即通過克制使怒氣平息。此用法多見于古文,強調隱忍不發。

  2. 憤怒不平
    形容強烈且難以抑制的憤懑狀态。如《舊唐書·鄭畋傳》中“五侯拗怒”,清代袁枚《續新齊諧》中“拗怒咆哮”,均指情緒激烈到難以自控。

二、語境差異

三、典型用例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其動态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敗財版籍北轍南轅别具手眼逼截秉燭夜遊不射宿程命畜力春釀蹙蓄擔纏隊副墳倉豐肌弱骨風恬浪靜分際粉藻撫慰膏泉顧影慚形黑猩猩狠巴巴洪衇滑音梜匕警號敬老慈少靜流坤角兒勞師動衆唔哩梁園練核連篇累帙瞭亮獵涉六漠露尾藏頭縷子脍皮剝疲倦奇貨可居氣矜傾跌輕爽蕤鮮蠕行三生有幸沙尖钐鐮聲習生相市井無賴視死猶歸素蕤舞躍陷城枭鸢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