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言,假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假言而姦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
謂義旨深遠之言。假,通“ 遐 ”。《漢書·揚雄傳下》:“假言周于天地,贊于神明,幽弘橫廣,絶于邇言。”
“假言”是一個邏輯學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一種條件關系,即“如果……那麼……”的命題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假言命題(Hypothetical Proposition)表示兩個命題之間的條件關系,通常用“如果A,那麼B”(符號化為 ( A rightarrow B ))的形式表達。其核心是前件(A)與後件(B)的依賴關系,例如:
假言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前件和後件的組合:
日常語言中可能将“假言”理解為“虛假的言論”,但在邏輯學中,它與真假無關,僅表示條件關系。例如“如果太陽從西邊升起,那麼1+1=3”在邏輯上仍是一個有效的假言命題(因前件為假,整體為真)。
假言推理是邏輯論證的基礎,常見于數學證明、法律條文(如“若觸犯條例,則需罰款”)和編程條件語句(如 if...then
)中。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案例或邏輯規則,可提供更多上下文。
《假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或假設,推導出可能的結論或結果。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假”和“言”。
假言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是表示人的部首,而“言”則是表示說話的部首。假言的總筆畫數為11畫。
假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邏輯推理中,假言被用來推導潛在的情況和結果。
假言的繁體字為「假言」,字形和簡體字相似,隻是繁體字的結構更加複雜。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假言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假言的字形為「䛮」,有兩個人旁和三個口旁。
1. 假使今天下雨,明天的比賽就會取消。
2. 假如你考試不及格,我就不能給你獎勵。
1. 假設:指根據一定的條件或假定來推論或猜想。
2. 假定:表示根據預想或猜測的情況。
3. 假象:指不真實或虛假的事物或現象。
1. 推測:表示根據已有的事實或情況來判斷或推論。
2. 假設:指根據一定的條件或假定來推論或猜想。
1. 實際:表示真實存在的或事實上的。
2. 真實:表示沒有虛假或僞裝、完全符合實際的。
【别人正在浏覽】